調查:逾半家庭以短訊溝通
【明報專訊】愈來愈多人以即時通訊程式代替面對面溝通,賽馬會與港大公共衛生學院合作的「愛+人」計劃的一項調查發現,本港近九成半家庭主要依賴面對面溝通,亦有過半數以短訊溝通。調查發現,面對面溝通有助促進家庭健康及和諧,與家人一起活動的時間愈多,和諧度亦愈高。
收入高家庭較多用
學院於2013年訪問1500多名成年本港居民,發現九成半本港家庭最常以面對面溝通、其次為電話通話(78.1%)及短訊(如WhatsApp及微信)(53.6%),當中年輕人較常以短訊溝通,家庭收入較高的人亦較傾向用短訊及社交網頁等方式溝通。學院講座教授林大慶相信,現時幾乎人人都是低頭族,若現時再做相同調查,以電話及短訊溝通的百分比會上升。
調查發現,透過電子通訊科技與家人溝通,與家庭的健康、快樂及和諧沒有關係,林大慶認為,通訊程式不能代替面對面溝通,但不少人下班回家後家人已經入睡,不得不以WhatsApp溝通。他建議可善用WhatsApp等溝通渠道,例如傳送表情符號(emoji)時加上幾句說話,之後見面時亦要表達讚賞和謝意,與家人一同做運動亦有助增進關係。他又建議「食住母親節個勢」慶祝「家庭節」,希望將母親節後第二個周日定為家庭節,鼓勵及促進家庭溝通。
退休工程人士梁先生分享使用通訊程式的經驗,他和妻子每周都會跟在澳洲工作的兒子聯絡,每次都會在WhatsApp講電話1至2小時,他認為WhatsApp很方便,拿起電話已經可以使用,不過他不太喜歡用emoji,認為即使同一個emoji,不同人可能有不同解讀。他舉例說一個露齒笑的emoji,其他人覺得是開心,他卻覺得是恥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