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物線形飛拱 當年亞洲獨有
【明報專訊】迄今63年歷史的北角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位於北角英皇道及電廠街轉角位置,設有逾1300個座位,是當年本港數一數二的大型戲院。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文物主任吳韻怡表示,翻查資料,戲院當年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的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George.W. Grey設計,其拋物線形飛拱在當年可說是全港甚至亞洲獨有。
立面浮雕屬名家梅雨天作品
她續說,戲院弧形立面的正中央,有一幅題為「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裝飾,是出自名畫家梅雨天的手筆。整個戲院亦以當年美國最新型電影院所具備條件為藍本而設計,而建築師更為戲院設計一個地下停車場,可泊50輛車,在當時屬全港首創。她表示,從建築學上,其流線式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在香港只剩下非常少的現存例子。
吳憶述,其母於1980年代曾在皇都戲院商場租店售賣童裝,當年戲院播放不少屬嘉禾院線的電影,但現時商場大部分商舖已空置,只餘下數間鞋店。
曾任古諮會成員的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認為,皇都戲院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除建築風格外,戲院設計及設施都是針對大眾。他指以往「由上而下」的古蹟評級機制已不適用,反而不少外國經驗都是由民間「由下而上」主動要求保育,亦反映這些歷史建築與人民的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