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襲令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一個小社區頓成全球焦點,全國上下以至國際輿論不斷追問莫倫貝克這個人口只有9.7萬人的社區為何會淪為恐怖分子溫H。但對整個歐洲來說,莫倫貝克只是冰山一角。莫倫貝克前區長坦言,未能令穆斯林移民新一代融入社會是歐洲的「集體失敗」。但應該如何解決這問題,各國卻似乎未有良策。
明報記者 林康琪 布魯塞爾報道
莫倫貝克(Molenbeek)距離歐盟總部僅15分鐘車程,上周四大雨下,這婺禰狡|塞爾其他普通住宅區沒有兩樣,唯一分別是路上較多戴頭巾的穆斯林婦女及專營清真肉的商店。莫倫貝克一家穆斯林移民開設的快餐店出售廉價快餐,中午時分附近的居民不分白人、黑人還是穆斯林都到來買午飯吃。夾茪云F式烤雞肉的法國長麵包,正是這地區的文化交匯見證。
長麵包夾烤雞 見證文化交匯
這堛磾惜W似乎體現了歐盟「多元一體」口號,但它屢跟恐襲扯上關係,卻見證歐洲融合穆斯林移民的困局。莫倫貝克早在2001年便進入歐洲反恐視野。法國著名政治記者澤穆爾([ric Zemmour)在巴黎恐襲後聲言,法國不應空襲敘利亞,應空襲莫倫貝克。這番言論引起波瀾。莫倫貝克局長舍普曼(Francoise Schepmans)反駁﹕「法國一些傳媒或偽知識分子、政客把焦點集中在莫倫貝克,彷彿那可以解釋所有問題及解決所有困難,真荒謬。比利時不用他們教訓。」
法世俗化難對症下藥
比利時傳媒過去一周紛紛追問為何莫倫貝克屢屢跟恐襲扯上關係。1992年至2012年擔任莫倫貝克區長的穆羅(Philippe Moureaux)備受抨擊,右派斥他任內主張多元共融,漠視穆斯林移民未能融入社會的問題。穆羅上周四接受比利時《晚報》(Le Soir)訪問承認任內有失誤,但強調「伊斯蘭國」(ISIS)滲透歐洲,不僅是莫倫貝克的失敗,而是歐洲「集體失敗」,忽視那些感到被社會排斥的穆斯林青年。他說﹕「最令我震驚的是,這癌細胞在莫倫貝克及法國聖但尼這兩個奉行不同政策的地方擴散。法國奉行世俗化政策,跟我奉行向穆斯林開放的政策相反。我認為這並非完全關乎政策,而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現象。」
巴黎市郊的穆斯林社區一直是法國治安隱患,警方上周在市北聖但尼展開反恐行動,擊斃巴黎恐襲主謀阿巴奧德。一些論者將穆斯林未能融入法國歸咎於世俗化政策,認為該國強調對所有族裔宗教一視同仁,未能顧及穆斯林社群的需要。
荷蘭多元主義同受衝擊
跟「法國模式」相反,荷蘭奉行多元主義,1980年代制訂的移民政策並不嘗試改變移民,反而鼓勵他們保存自己的文化,早年甚至資助他們開辦伊斯蘭學校。來自荷蘭的歐洲議會議員勒耐斯( Jeroen Lenaers)向本報說,荷蘭過去融合穆斯林移民較比利時及法國成功,但跟其他歐洲國家一樣,穆斯林移民第三代也成為荷蘭一大考驗。「他們跟我年紀相若,但卻像活在另一個國家」。
勒耐斯分析,1960年代的首批移民較成功融入荷蘭社會,但到第二代及第三代卻受失業等經濟問題困擾,為那些年輕人提供機會已成當務之急。他引述荷蘭最近一項調查指出,兩份資料相同的履歷中,寫荷蘭名字的遠較阿拉伯名字容易獲得面試機會,反映荷蘭社會對穆斯林亦非完全接納。
勒耐斯相信,荷蘭經驗可以供其他歐洲國家參考,但「每個國家情G不盡相同,很難制定一套適用歐洲各國的融合政策」。事實上,荷蘭極右勢力近年抬頭,已令「荷蘭模式」備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