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一階段: 回歸前、港腳代表中華民國(1936-1971年) 香港貴為亞洲足球龍頭,名將輩出,李惠堂在戰前率中國連奪4屆遠東運動會冠軍,戰後則有姚卓然、黃志強、莫振華等南華主將,加上「阿叔」林尚義代表中華民國參加羅馬奧運會及兩奪亞運會足球金牌。惟港隊在次一級球員代表下相形失色,在中華民國奪金的1954及58年亞運會,分別在分組賽及8強出局。 代表作:1964、1968年亞洲盃 香港在1964及68年均打入亞洲盃決賽周,雖兩次均包尾而還,但在68年一屆除了在外圍賽先後擊敗南越、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泰國,亦在決賽周以1﹕1打和有林尚義及陳鴻平壓陣的中華民國。 第二階段: 回歸前、全部港腳代表香港(1971-1996年) 港隊以華將為主,只有少數英人入籍,如精工名將「耶穌」居里,巴貝利及譚拔士均是一代名將,但當中華將人才輩出才最讓人津津樂道。尹志強、胡國雄、顧錦輝、陳發枝、蔡育瑜、曾偉忠等人創造不少佳績,包括1978年世盃外圍賽以不敗姿態晉身亞洲區5強、82世盃外圍賽僅以互射12碼不敵國足及86世盃的「五一九之役」淘汰國足,惟後來的淘汰賽不敵日本出局。 代表作:五一九之役 1985年5月19日港隊作客北京工人體育場,賽前國足下令必勝。惟「細鬼」張志德上半場罰球為港隊先開紀錄,國足雖一度追平,但顧錦輝在下半場門前攻入奠勝1球,助港足爆冷淘汰國足。工人體育場其後爆發騷亂,港腳一度被困。 第三階段: 回歸後︰多層次港隊(1997年至今) 香港回歸後,內地球員只須居港兩年便可代表港隊,不過國援未能帶動足運,本地聯賽陷低潮;港隊卻在已故名帥黎新祥帶領下有好成績,世界排名由2002年的145升至2006年的109。惟黎sir請辭後無以為繼,直至金判坤在2009年首次執教後,即領港隊於當年東亞運摘金,當時主將包括國援中場徐德帥及前鋒巢鵬飛。近年港足獲多名入籍兵相繼加盟,戰績雖回升,卻惹來扼殺本土小將的爭議。 代表作﹕2009年東亞運金牌 港隊先在分組賽以4﹕1大勝韓國,及後4強先互射12碼淘汰朝鮮,決賽對日本落後1球下,由英國乘頭等機位趕回港的前鋒陳肇麒扳平,加上門將在互射12碼階段救出12碼成為英雄,首度在國際大賽封王。 ■明報數據動畫廊 港隊歷史悠久,多年來曾經歷3大階段的演變,想知「中港淵源」係點,港隊又係點樣演變成今日的「多層次」球隊,咁就去片探個究竟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