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一連串名牌店退租、空置商舖增加,以及恒生指數大幅插水之下,本港第三季GDP仍有2.3%增長,反映出來的經濟形勢,似乎與市民所見所感有出入。某程度上,是因為部分計算GDP的細項互相抵銷有關,例如本港出口負增長的同時,進口亦一樣有顯著下跌,令淨出口跌幅未致太差;服務輸出受訪港客減少的衝擊及金融服務增幅收窄影響,惟在強美元之下,周邊國家貨幣貶值,提高本港市民外遊意欲,令服務輸入增速提升。
支持內需 須就業穩定收入改善
誠如政府經濟顧問陳李藹倫所言,本港經濟主要靠內需支持,只要就業市場穩定及市民收入持續改善,便可支持內需表現。換句話說,如果本港失業率上升,便會影響私人消費開支及港人外遊帶動的服務輸入,從而真正拖低GDP。第三季的失業率由3.2%微升至3.3%。
不過,本港經濟學者關焯照表示,失業率是一個滯後指標,「市民的消費信心才是左右消費意欲的關鍵,如果他們對收入下降甚至失業的預期升溫,就會提前減低消費開支」。關焯照稱,若失業率數字上升,則消費確切來說已經萎縮一段時間,對經濟的影響亦已經浮現。
他認為,綜合數據及實際情况,市民消費信心有轉弱勢頭,但只是放緩,未至於倒退,短期會影響消費信心的因素,是市民認為美國加息對本港股巿及樓巿的影響,惟目前來看難言好壞,「要視乎首次加幅、第二次加息間距等因素及市民怎看。可能覺得早已預料,也可能有恐慌,目前較難預計」。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