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考評局昨出版文憑試《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對部分考生表現作嚴厲批評,如中文科綜合能力卷,學生在撰寫建議書時,以「笑納我的方案,杏壇(中學)才有未來」作結,被報告批評「以專家自居,自視過高,大言不慚」;英文作文則出現「中式英語(Chinglish)」,如「8am go to school, can listen to teacher said is very good」,報告也列出口試常見誤讀字,如考生將「think」念成「fing」。
考評局否認通識評改矛盾
另外,通識卷問及考生影響新聞自由的因素,根據昨出版的考試報告,「建議評改準則」包括商業考慮、暴力襲擊、以法律保護言論自由為建議例子,但報告評價「考生表現」部分則指,「考生在因素的歸納及概念化能力上表現較弱,他們很多時只提出原因或單一事件,如記者遇襲,便貿然斷定這事件可能會影響新聞自由,但考生未能在一個較高的層次歸因——究竟可能是因為暴力,還是因為營運的商業考慮,而導致媒體作自我審查」。
本報向考評局查詢「考生表現」部分的說法是否與「評改準則」矛盾,局方回應稱,記者遇襲是其中一個未能把其概念化為因素的事件,若能提升層次為暴力威嚇或其他,並作出充分解釋,便能取得較理想分數;報告只是提出例子解釋,並非把記者遇襲和營運商業考慮對立起來。
考生:曾子殺豬故事恐怖
中文科報告指出,在閱讀理解卷中,考生在回答文言文問題時理解有偏差,甚至自行添加故事情節,如原文是指主角因母親年老故棄之不理,考生則加插主角「見到母親快要離世,就欺騙她離去」。口試試題問及「孟母三遷」及「曾子殺豬」中,何者對現今家長培育子女更有啟發,有學生認為「曾子殺豬」不可取,因為「現今家庭多不養豬,G且故事恐怖,對子女產生不良影響」。報告又指考生今年口試整體表現一般,突出者不多,以內容貧乏和說話欠條理為通病。
口試通病﹕乏內容欠條理
報告嚴辭批評有學生回答綜合能力卷試題時用語詞不當,如稱呼學生報主編時加上「道鑒」等提稱語,建議學生了解客套語的意思,以免「貽笑大方,失禮人前」;報告亦羅列不少錯別字,如錢(前)途、見意(建議)等。
英文卷僵化短語太多
至於英文科,考生在寫作卷中過度使用僵化短語(stock phrases)及陳腔濫調(cliches),如flying colours(表現出色)、burn the midnight oil(挑燈夜讀),亦有學生使用拉丁文如de facto(事實上),報告重申使用僵化短語及罕見的詞彙非奪高分的可靠方法。在口試小組討論中,有些考生按考生代號ABCD依次輪流發言,每人發言內容猶如「迷你短講」,流於機械式而缺乏自發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