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0年4月6日,簡稱「小米」的「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以設計及銷售智能手機為主要業務。當時估值只有2.5億美元,知名度亦不高。2014年底,小米的估值已增長了180倍,達到450億美元,成為當時中國市場份額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從小米的成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企業的縮影,它的成功(與挫折),也在訴說茪什磪禶~的故事。
小米不小
有人認為小米產品因採用網絡獨家銷售模式而成功,其實關鍵不在於此,它的成功除了是因為「價廉物美」,還有其「高模仿性」。小米被戲稱為「中國的蘋果公司」,諷刺它的高度模仿。多年來不斷有聲音指它抄襲蘋果公司的產品,事實如何?我們可以從下列各方面作比較﹕兩間公司的智能電話外觀、平板電腦外觀、系統外貌、電視機頂盒外貌、網頁設計風格、體驗店陳設、「飢餓營銷」模式,甚至總裁於新品發表會上的衣著及標誌性台詞「one more thing」,在在都充斥相同之處,的確很難避免抄襲的指摘。因高度的相似,購買小米產品的人容易產生用便宜價格換來高價貨品的「錯覺」。弔詭之處是消費者認為自己使用的並非膺品,而是相似品。漸漸地,小米成為一個名牌。
隨荍麰眸}放,中國製品的質量不斷提升,早已超越「低價低質」的門檻。而且,企業品牌從技術層面以至生產鏈均具一定水平,不少更能進軍國際。可是,不論企業規模如何,面對最大的困難始終在於研發與設計。現實是﹕大量模仿品充斥,從外形至質量的分別並不明顯,而且大多模仿自海外知名品牌,產品創新難以突破,尤以數碼產品特別嚴重。
中國企業流行一種說法﹕「管他抄不抄襲、侵不侵權,只要能得實惠就成。」正正反映了部分中國民眾對知識產權意識的薄弱,以及對產品研發欠重視。中國製造業發展多年,製品遍佈全球,但一直未能建立一套自我創新的系統,主因是什麼?
山寨:企業的糖衣陷阱
中國企業創新的最大失敗源於「成功」。由於模仿品在市場上得到認同、取得利潤,帶來低風險的成功,間接令創新受阻,形成惡性循環。這些產品在國內取得成功之時,顯示民眾不介意模仿甚至抄襲,更表示出對創新及設計意識的不足。企業於起步階段仿效他人的成功模式確實有助成長,然而要持續的成功,便必須創出獨有的價值,甚至是他人難以抄襲的價值。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絡版早前曾撰文,指出小米憑藉山寨風格實現了快速增長,但隨茪膝q步向成熟期也開始飽受山寨之苦,被國內一眾廠商模仿,銷量明顯受影響。事實上這也是很多中國企業的縮影。中國企業要「走出去」,除了技術、價格優勢外,還要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的觀念,才能攀得更高、走得更遠。
文: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 黎金志老師
■通識網﹕www.LiberalStudie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