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大闖北極 藻中尋益
【明報專訊】公開大學「極地創新科研考察隊」一行19人,今日出發到北極考察,為期兩周。這是公大考察隊第8次前往極地,今年第3次參與考察的公大科技學院環境及安全科學系助理講師黃儀強表示,微藻研究一直是考察重點,過往主要研究如何處理有害微藻及控制其生長,這次主要想化驗北極微藻中是否含有益物質,以物盡其用。
公大考察隊將前赴北冰洋及斯瓦爾巴德群島考察及採樣,隊員包括公開大學教職員、學生、畢業生及港澳兩地環保及科研人員等。黃儀強指出,以往主要住在冰上的鐵皮屋,這次主要住在機動帆船上,連續在冰海上漂浮一周,頗具挑戰。
物質可用於醫療美容
黃儀強又說,北極海洋中有不少微藻含毒素,食用可致麻痺甚至死亡,且毒素可經食物鏈累積,故考察隊過往在北極的研究主要是如何處理有害微藻及控制其生長。但他指公開大學在過去幾年中,成功發現令微藻產生有益物質及提取的方法,例如發現無害無益的雨球藻,在強光照射下會產生蝦青素,並用破壁方式提取蝦青素,現時此物質被應用於醫療及美容,每公斤價格達1萬至2萬美元。
黃表示這些發現啟發了他們在北極微藻中尋找有益成分,因北極屬極端低溫惡劣環境,能刺激藻類為了生存而產生有益物質,屆時他們會選取一些微藻樣本帶回公大培殖分析。除研究藻類外,他們還會研究北極海灘的垃圾種類和數量,幫忙清理垃圾及對當地旅遊業提出相應建議等。
研北極海灘垃圾 協助清理
帶團的公大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在出發典禮上稱要感謝祖國,因中國於1925年參與簽署了《斯瓦爾巴條約》,條約規定挪威對斯瓦爾巴德群島有主權,但協約國公民可自由進出該地區,何稱得益於此條約,港澳的極地考察隊才能開展考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