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過大貶值 劍指SDR
【明報專訊】雖然人行昨天把人民幣大幅貶值,解釋為中間價與現貨價有偏離、人民幣兌其他貨幣的實際有效匯率較強,阻礙出口,以及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三大原因,但更重要的考量似乎是回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周批評人民幣中間價的報告。
似回應IMF上周報告批評
上星期IMF就特別提款權(SDR)的評估報告,指出人民幣中間價並不是SDR計算時一個合適的參考匯率,而中間價與每日成交現貨價的差距反映中間價並沒有基於實際的貿易情G。報告出爐後,人行立即採取「完善中間價報價」的行動,時間點難免惹人聯想。
瑞銀匯豐報告:為人幣納SDR鋪路
瑞銀報告便認為,人行有意提高人民幣中間價市場化程度,為人民幣被納入SDR增添籌碼;匯豐報告也指出,完善中間價報價的一個重要考量,是透過加快匯率改革去增加人民幣被納入SDR的機會,此外,完善中間價報價亦與資本帳開放相輔相成,與市場化的主旋律沒有違背。
然而,人行雖然看似在促進外貿及穩定匯率的選擇上向前者傾斜,加上剛公布的7月出口大跌8.9%,因此讓市場主導人民幣匯率,令實際有效匯率更貼近市場去刺激出口,帶動經濟增長和對抗通縮壓力無可厚非;惟一旦過度貶值,可能會削弱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努力,促使更多資金外流,所以關鍵是人行有多大程度允許市場力量發揮引導匯率的作用。
瑞穗沈建光:未必能助出口反彈
瑞穗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便指出,考慮到當前全球經濟方面的需求仍然疲軟,人民幣大幅貶值未必能對出口反彈起到太多幫助,反而可能影響市場信心,引發更大量資金外逃,人行與其一次過貶值,不如採用漸進式貶值。
因此,人行今次採用一次過調整中間價的策略,而非擴大人民幣波動區間,便是對完成市場化留有一手,其新的報價機制亦說明,每日中間價的制訂除了「參考上日收市匯率」,也要「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G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顯見為之後的匯率走向,留下一個可以觀望和調節的空間。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