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曾遇故障 任務險停
NASA的開普勒望遠鏡以16世紀德國天體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命名。它在2009年3月6日升空,在距離地球約1億公里外,以75天左右環行太陽一周,同時藉着0.95米直徑的精密亮光感應器「光度計」,針對天鵝座(Cygnus)和天琴座(Lyra)之間約15萬顆恆星,通過星光觀測以確定銀河系中的地球型行星——體積在地球與海王星之間,由岩石構成,擁有跟地球差不多的表面溫度和水源,兼且圍繞恆星公轉的宜居星體。
開普勒原定運行4年,惟類日恆星(指質量與太陽接近的恆星)亮度未如期穩定,增添了探尋類地行星的難度,故NASA於2012年決定延長開普勒的運行時間到2016年結束。
2013年5月開普勒曾因4個用於固定方向的反作用輪中有兩個故障而無法維修,險令任務腰斬,但NASA提出K2折中方案,利用太陽光子產生的壓力,讓失去了兩個反作用輪的開普勒在一年後恢復平衡,繼續穩定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