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老年型社會,隨着人口紅利期的結束,人口虧損期將接踵而來。」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軟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易衛華在最新一項研究中,追蹤了從1990至2010年的數據,對廣東省21個地級市人口老齡化的空間分佈及趨勢進行了分析。文/圖﹕廣州日報
易衛華表示:「廣東省人口老齡化呈現出從粵北、粵西和粵東向珠三角地區擴散的趨勢。雖然受到外來人口遷移的影響,廣東省地區老齡化延遲,但趨勢不可擋。」
據她預測:到2020年,廣東人口老齡化比重將接近10%,接近於老年化中期水平,這對未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易衛華解釋,做此項研究,希望能給政府決策做參考,「廣東省已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以利補虧,提前做好老齡期社會到來的準備。」
廣東是否進入老齡化社會?
「事實上,從整體上看,廣東仍未進入老齡化社會,但即將邁入老年社會的門檻。」衛華的這一說法,根據廣東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得來。
據她介紹,2010年廣東省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達到708.6萬,佔廣東省常住人口比重的6.79%。按照聯合國規定,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7% ,即為老年型社會。
為了更加準確地劃分廣東省各地的老齡化狀況,易衛華的研究將老齡化分成了6個階段:將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4%以下稱為年輕型;比重在4至5.5%之間稱為成年型初期;比重在5.5至7%之間稱為成年型後期;比重在7至10%之間稱為老年型初期;比重在10至14%之間稱為老年型中期;比重超過14%稱為老年型後期。
老年型區域逐漸擴散
從易衛華最終製作的人口分佈圖可以清晰看到,廣東省的年輕型和成年型區域逐漸被老年型區域「蠶食」。
易衛華介紹:「廣東省人口老齡化空間結構經歷了從1990年的『同質化發展結構』到 2000年的『半環形圈層結構』再到 2010年『多中心發展』的結構。」
她分析:「在1990年,廣東省21個地級市中沒有一個城市進入老年期,到2000年,廣東省由粵西(茂名、陽江、雲浮)、粵北 (韶關、梅州、清遠、河源)、粵東(潮州)以及珠三角西部地區的江門、肇慶形成了一個環形的老年型初期的圈層結構;珠三角的廣州、惠州與粵東的汕頭、 揭陽、汕尾形成了一個成年型後期的分佈帶;珠三角經濟相對活躍的深圳、東莞、佛山、中山和珠海則形成了年輕型和成年型初期的分佈帶。」易衛華描述的「半環形圈層結構」,就像洋蔥一樣,「最老」一圈在最外層。
部分地區曾短暫「返老還童」
到2010 年,原本屬於成年型初期和老年型初期的區域更加「老化」。在空間分佈圖上看到,「半環形圈層」已經升級為多個老齡「包圍圈」。
雖然從統計數據上看,廣東省人口老齡化是主要趨勢,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部分地區還曾出現過短暫的「返老還童」。
易衛華介紹:「在1990至2000年間,有11個地區向老齡化方向再『前進』,但珠三角大部分地區,比如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東莞、佛山等出現了人口老齡化係數下降的情況。而珠海、佛山、東莞、中山這四個地區甚至變『年輕』了一級。」
不過,這也是曇花一現,接下來的10年間,2000至2010年,包括深圳、廣州在內的19個城市人口老齡化係數均有所增長,有7個城市向老齡化方向「升級」,其中珠海由「年輕型」進入「成年期」,而汕頭、湛江和揭陽,則從「成年期」邁入「老年期」。韶關、梅州和陽江則越發「變老」,從「初老」到「中老」,用易衛華研究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從「老年型初期」進入「老年型中期」。
廣州即將進入老齡社會
易衛華說:「數據顯示:目前,廣州老年人口規模快速增長。根據2010年廣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總人口可以發現,廣州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23.72萬人,佔總人口比重9.74%。依照相關人口老齡化的標準判斷,廣州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
與廣東省各地區老齡人口分佈不平衡一樣,目前,廣州市各區人口老齡化程度和老年人口分佈差異也非常懸殊。易衛華說:「按老年人口係數高低並兼顧老年人口規模分佈指標,可以將廣州市老齡人口空間分為三個老齡化類型區。」
她談到:「老齡化一類區,包括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三個區,地處中心城區和老城區,老齡化程度較重。老齡化二類區,包括從化市、增城市、花都區三個縣級市(區),老齡化程度中等。老齡化三類區,包括了環廣州市中心城區的5個區以及最南部的南沙區,是廣州新興的城市發展重點區域,老齡化程度較輕。」
在對廣東老齡人口分佈形成的原因方面,易衛華也做了相關的分析。
「從外省以及廣東粵西和粵北地區源源不斷地流入外來人口及遷移人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這些地區的老年人口比重。」易衛華解釋:「這些流動人口和遷移人口大部分屬於青壯年。」
此外,公共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也是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易衛華分析:從1999至2010年,廣東省的21個地級市中,社會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生率大幅提升,而同時,有9個城市人口死亡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