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語﹕認識一個漢字 = 看了一本書
甘聖欣 x 彩繪文字師
【明報專訊】據《漢典》解釋,「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每個漢字都蘊含中國文化與智慧。「彩繪文字師」甘聖欣喜歡繪畫也鍾情文字,她用一個個中文字詞,寫出一道人生風景,「每認識一個字,就像看了一本書」。
甘聖欣自稱「彩繪文字師」,她以字入畫,在小石、木板上以塑膠彩繪上風景或圖案,配上中文字詞。她現在與字為伴,但過去原來討厭寫字,如非為修讀美術科,壓根兒不會念文科;畢業後當室內設計師,亦跟文字扯不上關係。直至甘聖欣遇上鄰座同事,「她經常埋怨:『我10年前轉工就好了,捱了10年,覺得很無謂』,如果自己10年後也是這樣,會很不快樂」。加上工作少有機會發揮創意,「不如現在就改變!」故她於2011年辭職,回歸最喜愛的繪畫創作。
重投創作 從查考自身姓氏開始
重拾畫筆後,甘聖欣一時摸索不出方向,「直到有天,睡醒後忽然很有衝勁想寫中文字,就想到將字融入畫作」。自家品牌「文字師WORDist」由此誕生,但要寫出字義,須了解出處,她就從自己的姓氏開始查考,「過去只覺得不多人姓甘、好特別而已,後來看到成語『甘之如飴』」。《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記述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他臥薪嘗膽,不忘恥辱;採葛婦人作詩稱頌勾踐用心良苦,「甘之如飴」出自詩句「嘗膽不苦甘如飴」,形容人願意承擔艱苦事情,「我覺得很有意思,那時正處迷惘期,但我對創作很有熱情,如何辛苦都是甜的」。一「字」驚醒夢中人,她繼續查字典、《說文解字》等發掘字詞意義。她舉中國書法小篆中的(見圖5)(樂)為例,上半部分的「白」代表白象鼓,「幺幺」是小鼓,下面的「木」則是承着樂器的架,「原來古代『夾band』的形態是這樣的!」
一筆一捺,甘聖欣覺得彩繪文字如在鍛煉人生,創作助她改善衝動易怒的個性,同時也接觸到他人的故事——有在港工作的外籍男士遇上心儀女生,他拾了一塊石頭,請甘聖欣在上面作畫和寫上自己作的詩句,希望以石頭表白;又有客人請她在掌心般大的小石上寫「幸福」,寓意「幸福掌握在自己手裏」,藉此鼓勵朋友,「中文字就是有這種力量」。
寫字不懂當中文化 就像沒靈魂
甘聖欣5月中旬帶着木版畫及小石頭到日本參與大型手作市集Design Festa,向當地人推廣中文字美學及文化,但她笑說:「日本年輕人不太喜歡漢字,他們覺得很難學,亦不常用。」甘聖欣曾應客人要求寫日文,但她對日文一竅不通,「當你不了解當中文化,(寫出的字)就像沒有靈魂,只是在畫圖畫」。中文字無論在字形結構、意思上都包含了中華文化及民族智慧,她認為不論是華人還是外國人,都值得了解中文字和當中蘊含的文化,希望作品令別人重新重視文字的價值。
文:Gem
圖:胡景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