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韓國電影《逆權師奶》(CART)講述一班以合約制形式在超市打臨時工的中年婦人被無理解僱。其中本以為有機會轉成正式員工的媽媽善熙不滿受到公司無理對待,與同事發起罷工,在超市靜坐抗議。她們試圖與資方談判,卻遭管理層無視和冷待。一班師奶於是「佔領」超市,公司卻找警察鎮壓手無寸鐵的她們,更僱用黑社會施襲,反映資方的霸權。
《逆權師奶》反映臨時工被剝削
《逆權師奶》改編自2007年轟動韓國的E-Land超市罷工事件。當時該集團旗下超市於新勞工法例實施前,共解僱近900名非正式員工,大部分為收銀員及售貨員。被解僱的員工對公司感到強烈不滿,在集團旗下的Homever Outlet首爾分店發起罷工,運動更擴散至全國12間同集團的超市。
集團管理層在罷工持續21天仍然沒有回應,更找來警察強行清場,拆除工人築起的路障,帶走近200名抗爭者。部分示威者轉移陣地,惟資方找來黑社會暴徒襲擊示威者,其中兩名抗爭者身受重傷,事件震驚當時韓國社會。
新勞工法前夕 大裁非正式員工
韓國政府2007年通過針對非正式員工的勞工法例,僱主必須把工作滿兩年的合約員工轉為正式員工,否則員工可向勞資關係委員會提出申訴。根據亞洲人權委員會的資料,E-Land在該法例實施前解僱大量非正式員工,又偽造或強迫員工簽下壓榨他們的文件。不過韓國政府沒有跟進此事。事實上,部分企業為賺取最多利潤,甚至把正式員工強行轉為合約員工。不過,目前臨時工佔韓國整體勞動人口近四成,合約員工要轉為正式員工亦困難重重。
◆電影撐公義抗爭
電影雖本為娛樂,但影響力足以改變政府決策和為公義發聲,引起關注。
近年韓國有不少以社會議題為題材的電影,如2011年上映、改編自真人真事小說的《無聲吶喊》,講述聽障學校一名新入職教師姜仁浩發現校長帶頭及包庇其他教職員毒打和性侵學生。姜仁浩遂與人權組織成員幼真告上法庭,但最後因司法不公,犯罪者雖然罪成但罰則極輕。電影點出韓國司法制度的嚴重漏洞,引起廣泛迴響及政府關注,當年案件得以重審,政府亦修改法例以免案件重演。
2011年上映的《斷箭》、2013年上映的《逆權大狀》(改編韓國前總統盧武鉉的故事,上圖)等都與司法制度不公義相關,後者更成功令政府重審當年案件,為冤案的被告討回公道。2014年電影《來自三星的孩子》則控訴電子產品企業三星(Samsung)工廠罔顧員工健康,突顯大企業為利益剝削員工權益和福利的社會現况。
道出多個社會議題 讓人反思
上述電影的共通點,是小市民與權貴間的抗衡,正如《逆權師奶》宣傳文案上寫的「滴水穿石」,這類抗爭雖是雞蛋挑戰高牆,惟集合所有雞蛋的力量,堅固的高牆也非無法撼動。同樣「逆權」的「逆權大狀」亦說出抗爭者的心聲﹕以卵擊石並不愚蠢,因為石頭再堅硬也只是死物,而雞蛋則能孕育生命;石頭最終會碎成沙,但雞蛋終究會孵化出生命越過石頭。
專欄作者張知行認為,這些韓國電影積極面對和重新審視過去之歷史,從中找出社會需要更多注視的議題。近年世界各地有不少向權力挑戰的事件,民眾的維權意識日漸強烈,不甘受強權壓迫而透過發聲、不服從、抗爭等方式向不公義的現實提出控訴。
2011年始於美國的佔領運動原意正正與《逆權師奶》不滿大財團壟斷互相呼應——出現地產/企業霸權,當企業壟斷市場,往往能夠控制價格和供求,繼而剝奪勞工權益。
香港漸現主流電影「挑戰」權貴
在香港,地產霸權(developer hegemony)一詞源於2010年《地產霸權》一書。曾任大地產商私人助理的潘慧嫻剖析香港高地價政策如何造成數大地產商壟斷樓宇供應,地產霸權更延伸到零售服務及公用事業,控制香港發展,造成貧富懸殊問題。此詞一出引起社會迴響,亦廣受傳媒及網絡所用,以討論官商勾結等問題。
有人認為香港電影偏向商業掛帥,但近年亦有不少主流電影「挑戰」權貴,間接討論霸權問題。2014年上映的《大茶飯》點出小店在大企業威脅下如何掙扎求存;同年的《竊聽風雲3》亦點出財團控制新界丁屋發展的社會問題。
■思考問題
1. 電影《逆權師奶》中主角受到哪些不公平對待?這反映什麼社會問題?
2. 透過電影「找出社會需要更多注視的議題」有何作用?試解釋你的答案。
相關概念
勞工權益(labour rights)
市場壟斷(monopoly)
罷工自由(freedom of 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