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校園記者﹕「看看」孩子的聲音

[2015.03.19] 發表
K11商場早前展出幼稚園學生創作的藝術品,圖為當時展出的小熊公仔。

【明報專訊】商場K11與維多利亞教育機構合辦「孩子的聲音﹕文.藝與想像」展覽,展出幼稚園學生的手作,透過藝術了解孩子看世界的角度,也讓參觀展覽的大人尋回孩子的簡單與純真。

很多尚在學習階段的孩子都喜歡畫畫、做勞作,2015年3月5日至8日K11商場跟維多利亞教育機構合作展出幼稚園學生的藝術品。孩子們藉着各種色彩和媒介表達自己感受,透過作品與其他人分享他們的內心世界。色彩在孩子創作的作品中,佔了重要位置,加強視覺力量。例如當孩子傷心時,所畫圖畫的顏色一般比較灰沉;相反,若孩子感到開心,畫中人物都會面帶微笑,因此畫作可透露孩子的心情及對事物的看法。

藉色彩媒介表達情感

「兒子平時說話內容天馬行空,表現得相當有創意,但很少有機會展現出來。」李太希望透過展覽告訴兒子,別人年紀比他小,亦可以畫出美麗的圖畫,相信兒子將創意以藝術方法表達出來,作品質素不會比人差。談到孩子畫作的特點,李太認為孩子的觀點與成人不同,「成人總是想着負面的事,而孩子看世界永遠都是很美好的」。

「兒子平日在學校的畫作都被『貼堂』,相信他在藝術方面頗有天分。」楊先生認為兒子有藝術天賦,帶兒子參觀藝術館希望能讓他學會欣賞別人的作品,在藝術創作得到更多靈感,繪畫出更好的作品。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圖﹕校記 林祉晴(路德會呂祥光中學,中五)

文字整理﹕鄭寶欣

■編輯部評語

引述受訪者須註明身分

文章為活動報道,但原文沒有註明活動名稱。原文引言與第二段內容關連不大,寫作時宜多留意前後句關係;句子不要重複,也盡量不要未經消化直接取用新聞稿,如從官方簡介節錄的「藉着運用不同色彩及媒介來表達自己」便在原文出現兩次。此外,請注意「小」(大小)和「少」(多少)的分別。引述受訪者說話時必須註明其身分,如「參觀者」、「家長」等,否則內容會難以理解。

更多教育
時事議題﹕霧霾 哪裏來?
【明報專訊】內地中央電視台前主播柴靜花一年時間自費拍攝紀錄片《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簡稱《穹頂之下》),試圖解答霧霾是什麼、... 詳情
民眾應對空氣污染
【明報專訊】(1) 自我防護 面對嚴重霧霾,專家呼籲民眾要自我保護,減少逗留在室外,患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人要降低室外活動強度。另外,... 詳情
時事議題﹕政府出招抗污染
【明報專訊】2015年春節前夕,山西、江西、河南等地首次以官方名義發出「禁燃令」,禁止燃放爆竹,應對日漸嚴重的空氣污染。霧霾持續出現,國民切... 詳情
時事議題﹕內地霧霾問題
【明報專訊】(見圖) ■相關概念 空氣污染(air pollution) 能源使用(energy usage) 城市... 詳情
觀點與角度﹕反水客示威 激化矛盾
【明報專訊】香港連續出現「反水貨客」示威活動。3月8日,示威者以游擊形式在上水、屯門和尖沙嘴「遊覽」,觸發暴力事件如指罵和踢打內地遊客的行李...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