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於「黑熱病」(kala-azar),大部分香港人都可能感到陌生。它是繼瘧疾之後全球第二大致命的寄生蟲病,每年可導致多達5萬人死亡。然而,因這種疾病只常見於貧窮、偏遠和醫療護理極度匱乏的地區,在發達國家鮮為人知,因此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17種「被忽略的熱帶疾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之一。
及時治療 痊癒率逾九成
黑熱病是內臟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的別稱,由帶有寄生蟲的沙蠅透過叮咬傳播,寄生蟲會在被叮咬者體內繁殖,破壞免疫系統。感染徵狀包括肝臟和脾臟脹大、發熱、虛弱和體重下降。黑熱病是超過40個國家的風土病(Endemic disease),每年約有20萬至40萬宗感染個案,其中超過九成發生在印度、孟加拉、蘇丹、南蘇丹、埃塞俄比亞及巴西。
治療黑熱病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免疫系統較差的病人,感染後可在數星期內死亡。感染者若無法獲得及時且適當的診斷和治療,幾乎百分百會在4個月內死亡。相反若及時得到治療,治癒率可高達95%。
藥物生產需時 療程複雜
黑熱病主要影響全球最貧窮、居於偏遠地區或頻頻發生暴力衝突國家的人民。他們營養較差,居住環境普遍欠佳,也難以獲得醫療護理,於是更容易感染甚至死於黑熱病。雖然黑熱病的治癒率甚高,但病人接受治療也要面對不少困難,首先是療程複雜。黑熱病療程最長可達30天,病人每天要接受兩次痛楚難當的肌肉注射,病重、孕婦或愛滋病病人更需要住院接受靜脈輸液。除此之外,藥物供應緊張亦造成問題,現時全球只有一個生產商製造相關藥物,其中有藥物需時6個月生產。一旦藥物供應受阻,意味病人療程亦告中斷,需要從頭再接受充滿痛楚的注射。
同時,許多醫療設施在衝突地區無法運作,當地的病人可能得不到最基本的醫療治理,局勢不穩及道路中斷均令病人難以獲得診斷和治療。如南蘇丹的黑熱病病人卡姆利花了6個月向不同的私家醫生求診,還要借錢支付診金,他感嘆﹕「我可能無力還債,唯有抵押土地。我是病人,但連食物都不夠。」
採用新療法 可改善及縮短療程
自1988年起,無國界醫生在全球治療了超過10萬名黑熱病病人。以南蘇丹為例,組織2014年共治療了逾6,700名黑熱病患者,是2013年的逾兩倍。無國界醫生在該國除有兩家診所提供診斷和治療外,還派出流動醫療隊到偏遠村落提供檢測,亦為病人提供食物、派發蚊帳和肥皂,並進行健康宣傳活動,增加人們對疾病的認識,鼓勵更多人主動求醫。
此外,在蘇丹東部,無國界醫生亦設有黑熱病項目,隊伍採用簡易的快速測試,從病人手指上抽取一滴血液檢測,讓居住在偏遠及缺乏化驗室地區的病人也可及早接受診斷和治療。在印度比哈爾邦,醫療隊伍則開始使用將療程大大縮短至兩小時的全新治療方法。假如相關技術可以進一步應用在其他項目,將可顯著改善黑熱病的治療。
消除黑熱病的路仍很漫長,需要各方落實可行、實質和持續的行動,包括提升疫情監控能力、改善和簡化診斷技術、研製口服、安全、療程短和價格可負擔的新藥物等。而要強化受疫情影響國家針對黑熱病治療項目的應對能力,國際社會的支援是關鍵。因此,無國界醫生一再呼籲各界關注黑熱病,讓更多患者獲得簡單有效的診斷和治療。
■小資料
「被忽略的熱帶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把17種主要影響貧窮人口的疾病,定義為需要優先應對的「被忽略熱帶疾病」,當中包括黑熱病、昏睡病、瘋狗症及登革熱。這17種疾病在全球149個國家屬風土病,影響超過14億人。2013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各國加強措施及提供資源,改善被這些疾病影響的人口的健康狀况。
文、圖﹕無國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