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早前中國農科院等機構在「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正式宣告在中國大部分地區被視為蔬菜和小食的薯仔,將正式晉升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後內地第四大主糧,預計5年後馬鈴薯將佔內地民眾主糧的半壁江山。 馬鈴薯全粉被認為是未來「主糧化」的主要形式,因其保留了馬鈴薯的全部營養,是馬鈴薯變為麵條、饅頭、薯片的基礎產品。據新華網報道,一些企業看中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後伺機而動,將業務拓展至馬鈴薯全粉的生產加工。 全粉價格波動 倡設最低收購價 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是西北地區唯一的主糧化示範縣,將擴種20萬畝種植基地,新建兩套年產6萬噸全粉生產線,但擔心主糧化初期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激增,價格反而會下降,農民收益難以保證。近年馬鈴薯全粉的價格波動劇烈,最高時每噸逾萬元,最低只有五六千元。該縣農政部門負責人主張當局採取價格保護和價格調控,稱馬鈴薯應像小麥、水稻一樣有最低收購價。 民眾是否有興趣將薯仔當飯吃則有待檢驗。有網民稱在內蒙古和甘肅等北方地區體驗過餐餐吃薯仔,但對南方人來說,薯仔想要「頂替」白米飯仍令人「不太習慣」。薯仔不含麵筋蛋白,在製作饅頭、麵條等適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主糧產品時,存在成形難、醒發難、硬度大和麵條易斷不耐煮等問題。據報,浙江農業專家已經用馬鈴薯全粉開發了大米、麵條、麵包、意粉等10多種食品。例如有學者用馬鈴薯全粉和米粉研製薯仔人造米,添加梔子花汁,米色金黃且有花香,比普通米更營養豐富。 南方農民可善用冬閒田 另一問題在去哪兒找擴種的土地。目前內地馬鈴薯種植面積有8000萬畝以上,主要分佈在西南、東北、西北等地區,「主糧化」戰略的種植目標是1.5億畝,即需找7000萬畝地。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表示,擴植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不與水稻、小麥、玉米爭地,馬鈴薯對地力、溫度、水分等要求不高,南方農民可利用冬閒田多種一季薯仔。 ──綜合《明報》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