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祠減煙 變身綠色廟宇
環保香爐年底啟用濾煙塵除害氣
【明報專訊】每逢年三十晚,大批信眾湧到黃大仙祠上頭炷香,祈求闔家平安,這種「有求必應」的文化獲選為最新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認為,「有求必應」並非應驗「中六合彩」等祈求,而是為信眾引路解決疑難。為讓黃大仙信俗與時並進,嗇色園獲政府資助打造全港首所「環保廟宇」,今年底推出環保香爐,過濾七成煙塵及所有甲醛,釋放清新空氣。
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四(完)】 明報記者 岑詠欣
監院:「有求必應」不包中六合彩
起源於浙江金華的黃大仙信俗在明清之際傳入廣東嶺南,100年前由兩名道長將黃大仙師的寶像南遷到港,選了竹園建祠落地生根。監院李耀輝指出,建祠之初因資金少而以竹棚搭建,「需要食飯就起廚房,需要植物就種花草,設計較傳統祠廟散落」。
李耀輝指祠廟不收入場費,亦無人兜售任何飾物,吸引不少信眾拜神求籤,祠內100支籤代表不同典故。他說,解籤師傅講求個人修為,「不是識字就識解」,本身亦是道長的他透露自己解籤前會先上壇,視乎個人靈性才解籤,認為籤語靈驗並非等同答應信眾全部願望,「不是保你今世100歲不死,或者中六合彩,這超乎了想像,有求必應是指為信眾的疑難提供指示」。
晶片入籤數籤5分鐘變5秒
為節省數籤人手,嗇色園於2009年研發數碼系統,每支籤加入RFID晶片,配合電腦系統數籤,由以往人手須5分鐘數籤,縮短至3至5秒完成,更能辨認出掉失了的哪支籤。
黃大仙祠香火鼎盛,每年高達400萬人次入廟,李耀輝打趣稱入廟不能「著靚衫」,「人太多,太香火鼎盛,容易被香燭『辣』到褲穿窿」。因此嗇色園引入環保概念,包括只能帶9支清香入廟,禁燒元寶,2011年更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原則性批款2100萬元,當中包括將該祠打造成「環保廟宇」,邀請科大擔任研究顧問,引進全港首個「減少煙香系統」。
減煙系統包括在香爐旁增設通風口,多層過濾煙香中大型懸浮粒子等,隔走七成煙塵及全部甲醛;並將香灰循環再用,經化學處理後製成可除煙味的粉末,放於濾網淨化已隔走有害物質的煙香,轉化成清新空氣。嗇色園董事柯偉順預料系統今年底推出,「有牽頭作用,令祠廟不再煙霧瀰漫」。
後花園擬打造生態公園
黃大仙祠內已落成近30年的後花園「從心苑」,亦計劃打造成生態公園,增設說明圖示,讓市民欣賞蝴蝶、雀鳥及花草樹木。柯偉順稱,從心苑會展示中草藥,以配合嗇色園轄下的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