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華﹕美容之道 飲食做起
【明報專訊】滿面暗瘡、黑眼圈「陰魂不散」、毛孔愈來愈粗大……年輕男女總會遇上大堆惱人的皮膚毛病,中醫學有不少美容養顏之法,與其苦尋護膚品,不如從根本調理身體,令自己由內靚到外!
中醫美容源於養生
中醫學的美容方法,其實源於養生,註冊中醫師楊明霞指出,中醫美容分幾個範疇,如談及起居飲食、情緒、季節引致的身體毛病等,如著名醫書《黃帝內經》已包含美容與養生的關係。她表示,中醫相信「有諸內而形於外」,皮膚會反映身體狀G,「當身體有毛病時,皮膚自然也會出問題」。
中醫學有所謂「辨證論治」,即醫師以中醫基礎理論,以及觀察患者氣色(望)、聽其聲息(聞)、問其徵狀(問)、觸其脈象(切)分析患者的體質和徵狀,辨別患者屬何種病證,再使用相應的治療方法。楊醫師指中醫常以中藥治療患者,間或會配以針灸、外敷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皮膚問題。「不小心摧狺F(健康),要花很多心力修復。」在中醫角度,最好的美容方法,還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她忠告愛美的同學:「一定要食早餐!不吃早餐更易發胖。多吃天然食物,少吃『食品』(指加工食品)。」例如可多吃粟米、甘筍、栗子、松子仁、番茄、深綠色蔬菜等具抗氧功效的食物。
適時工作 適時玩樂
「最重要是『食得、埜o、屙得』,還有『玩得』。」楊醫師憶述,早年曾接觸一名10多歲、暗瘡問題非常嚴重的男生,「他起初來求診心情非常低落,不想上學」。後來經診治,在中藥、調節睡眠時間的幫助下,皮膚逐步改善,情緒亦變得正面。楊醫師認為,皮膚問題與情緒會互相影響,故適時工作、玩樂,正面情緒帶動身體機能變好,身體好自然容光煥發,「雖然講究外表美觀有點膚淺,但皮膚整潔、健康,其實十分重要」。
★女生的苦惱
好大對「熊貓眼」!
功課繁忙,測考不絕,不少同學挑燈夜讀,翌日掛茪j大的黑眼圈上學。楊醫師指黑眼圈成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卸妝不徹底,致眼部表層皮膚積聚色素;二是由鼻敏感引起,鼻竇血液循環不佳,令眼部皮膚變得暗沉,「熬夜就令血液循環變得更差」。
要改善黑眼圈,楊醫師認為最好是及時休息。晚上11時至凌晨1時是「子時」,陽氣最弱,陰氣最盛,最適宜睡覺讓五臟六腑休息。她叮囑大家盡量晚上11時或之前睡覺,若真有事做,寧可採取「早睡早起」策略。
T字位不時長暗瘡……
T字位(額頭連鼻樑)經常長暗瘡,可能跟肺、脾燥熱有關。楊醫師解釋,如果患者易有肺熱、肺燥的問題,面部會出現混合性皮膚,即T字位屬油性皮膚,兩頰則屬乾性。她建議多吃桔梗、枇杷等清除肺熱,「另外可在患處塗抹滑石粉(藥材舖有售),它本身具清熱作用」。用清水將滑石粉調成糊狀,塗於已洗淨的患處,滑石粉會為皮膚帶來冰涼感覺,有助緩解暗瘡帶來的紅腫不適。
毛孔粗得遠遠都看到……
皮膚真皮層膠原纖維、彈性纖維排序紊亂,終形成毛孔粗大。想皮膚變好,不妨由最基本的飲食開始。楊醫師表示,多吃養脾胃的小米粥,「當脾胃變好,營養可正常地輸送到皮膚,新陳代謝改善了,毛孔自然收細」。
★男生的苦惱
一面暗瘡如何是好?
「最好不要擠暗瘡,以及記得(用清水)洗面,清潔皮膚角質層。」楊醫師指患者應避免吃煎炸、肥膩食物,而「暗瘡情G嚴重時,不要經常曬太陽,會令情G加劇」。雖然暗瘡惱人,但一般其實很易解決及預防,如請媽媽煲湯、熬粥時加些薏米,「薏米可以清熱、排膿,尤其對暗瘡皮膚好」。
痱滋好痛!
朋友又說我有口氣……
痱滋、口氣同是源於身體濕熱重,楊醫師說:「多吃羅漢果、薏米、綠豆會有幫助」。另外,可自行製作清熱飲料,做法非常簡單!楊醫師建議,置數顆製乾的杭菊花及金銀花(藥材舖有售)於杯中,加熱水焗20至30分鐘成焗茶,「可以全日當水喝,比喝現成、過甜的銀菊露好」。嘗甜者可加少許冰糖或加養顏潤肺的羅漢果。不過羅漢果甜度高,加丁點就足夠。
經常油光滿面……
楊醫師指面油分泌過多的人,通常屬「濕熱」體質,「中醫講的『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中,『脾』負責輸送水液到身體各處,包括皮膚。當脾胃功能弱,水液就會滯留體內」。男生大多喜歡煎炸食物、肉類,少吃蔬菜,易令體內積存熱氣(上火),令人體陰陽失衡,「『濕』加上『熱』,就容易出油」。皮脂分泌多會堵塞毛孔,若不注重皮膚清潔,面部不單「油亮亮」,感染細菌的話更會長暗瘡。
楊醫師建議多喝羅漢果水,既潤肺又清熱;綠豆也具清熱功效,用一O綠豆加水煲成綠豆水(不用加糖),當飲料喝之餘,煮爛了的綠豆渣亦可用來敷面。
【知多齱R你是熱底還是寒底?】
中醫理論以平衡人體於常態為前提,正常情G下,體質平和的人體態應是適中、面色紅潤且精力充沛。若沒有好好調理身體,或生活、飲食習慣欠佳,就會衍生出不同毛病。中醫對人體體質類型劃分仔細,粗略可分為「熱底」及「寒底」,更可再細分為偏熱、偏寒、媦鰝穘H、上熱下寒等。一般來說,熱底的人惡熱喜冷,個性容易煩躁、外向衝動,易上火(如生痱滋、長暗瘡等);寒底的人則相反,此體質的人畏寒喜暖,容易感冒,性情較冷淡內向。為平衡患者的身體狀G,中醫治理熱底的人會以「熱者寒之」為本,即用性質寒涼的醫藥疏風散熱;寒底者則「寒者熱之」,以性質溫熱的醫藥驅散體內寒氣 。
文:G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