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製模開刀 拉直O腿4日出院
【明報專訊】嚴重O形或X形腿患者須做下肢矯形手術,有本港骨科專科醫生於2013年底於大學教學醫院,為該類手術引入3D打印技術。醫生在手術前「打印」製作矯形骨模,令切割更準確,病人術後不需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骼位置,改用螺絲及鋼板固定,令病人膝關節活動幅度增加,住院日數亦減少,至今已有4名病人接受手術。
負責上述手術、現時私人執業的骨科專科醫生廖敬樂指出,下肢畸形原因可以是先天或後天,患者腿部變形,走路時會感痛楚。他稱,變形情况可分3級,若達中等程度而感痛楚,或達嚴重程度,病人便需做手術。矯形手術應在骨骼發育完成後進行。
舊法裝外支架 住院200天
廖敬樂稱,O形或X形腿病人的大腿骨及小腿骨彎曲,醫生需先切除部分骨骼,再重置骨骼位置。在傳統方法下,醫生以X光片及目測確認切割點,而病人術後需配帶外固定支架,一般需時6至12個月,每日需洗傷口,住院時間或長達200多天,傷口亦有感染風險。
廖於2013年底首次引入3D打印技術,輔助做下肢矯形手術。醫生先為病人的骨骼做電腦掃描,計算切割位置,之後3D打印出病人手術使用的骨模,對準骨模上的位置切割,令準確度提高。
8個月後膝活動接近常人
廖敬樂表示,新方法下,醫生會在患者的骨及肌肉間以鋼片及螺絲固定骨骼,而不使用外固定支架。他解釋,病人膝關節活動幅度增加,有病人術後8個月後,活動幅度達135度,與正常人相若,較一個接受傳統手術病人僅得90度為高。他稱,因康復時間短及毋需經常洗傷口,住院日數可由200多天減至4天。固定鋼片在術後12至18個月可開刀取出。
沒有參與今次手術的骨科醫生陳英琪表示,如果患者變形情况嚴重,或需分階段矯形,應考慮使用外在固定支架,避免因矯形幅度太大損害神經線及血管。他稱,如果病人的骨骼血氣差,亦需考慮是否使用內固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