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地圖﹕跟古人出遊
——以現代視角欣賞歷史風景
【明報專訊】過去數月,我們帶大家從各種角度「觀看」不同的文學地圖:不同作者筆下的地標、從地圖看社會和歷史變遷,以及空間構成的個人記憶。
地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最實際的用途,還是作旅行的參考吧。適逢悠長假期剛過,晃不去慵懶心情的時刻正好讀讀遊記。相信遊記是大家在中文課堭腔眾怞h的體裁之一,但有沒有想過,假如後人重踏前人昔日的文學足[,會是怎樣一番風味?這次我們引介古代與現代文本中對相同景觀的描繪,考察訪客之間的跨時代對話。
★大明湖
中國古人好遊山玩水,把思古幽情寄託文字。當中濟南的大明湖和屹立其中的歷下亭均盛載相當深厚的文化意義。早於唐代,歷下亭憑杜甫「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一句,吸引世世代代騷人墨客前來一睹風韻。明末,深受歷下亭影響的蒲松齡更借亭台重建,寫下多首撫今追昔、感慨明室衰敗的詩歌。晚清的《老殘遊記》中亦見劉鶚對大明湖和歷下亭的細緻書寫。後來民國時期曾居住濟南的梁容若就《老殘遊記》撰了〈我看大明湖〉一文,討論湖和亭半世紀以來的轉變。在以下選段,梁容若則反駁某些在實地看不到《老殘遊記》中景色的讀者,指出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位置才能窺見湖和亭的全貌,而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也令原初的景觀不再復見。
?《老殘遊記》劉鶚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正在歎賞不絕,忽聽得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堙A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有了光彩,覺得比上頭的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開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荓a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我看大明湖〉梁容若
「荷花世界柳絲鄉」,還是照樣,只是種荷花的人,因為老殘一類的白吃蓮蓬,亂摘蓮花的客人太多了,培植了一排一排的葦牆,把荷花一區一區的圈起來。只留下幾條深水的通路,給閒人蕩槳。花是看不見,花香可沒有關住,你也可以從蘆葦縫裡窺見芬芳鮮豔的花海的一斑。你想要認識湖的全貌嗎?請到北極閣上看,請到城頭馬路上看,「一城山色半城湖」,「滿湖荷花繞湖柳」,並沒有什爰堭i。千佛山的倒影,一定在天高氣清的秋天,在鐵公祠前的湖面寬處,才看得分明。想認識大明湖的光明如鏡,也須在秋天冬天的蘆荷枯萎後。
★廬山
江西省九江的廬山是另一個文人經常到訪並記載的景點。李白多次以廬山及其瀑布入題,除了較有名的《望廬山瀑布》外,他也寫了《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刻畫廬山景致。而宋代出現了題名陳舜俞輯的《廬山記》一書,綜論廬山的人文地理淵源,更輯錄前代作家書寫描畫廬山風光的詩歌。除之前提及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孟浩然的《晚泊潯陽望廬山》也是名作:「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
現代作家余秋雨也在〈廬山〉一文中,寫出了山瀑的氣象萬千和懾人魅力。這回,古今文人雖寫作對象相同,但表達方法則各有千秋,這從文體、修辭、佈局都可見到。李白固然利用詩歌措詞精煉的特質,單以兩句便能活靈活現地捕捉香爐峰和雙劍峰瀑布的雙重氣勢。余秋雨則發揮散文充裕的創作空間,夾雜多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層遞等呈現廬山瀑布,使其更具真實感。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迴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綵雲堙A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
?〈廬山〉余秋雨
從高及雲端的山頂上,一幅巨大的銀簾奔湧而下,氣勢之雄,恰似長江、黃河倒掛。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轟然震耳,濺水成霧。它怒吼一聲,更加狂暴地沖將下來,沒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壓抑不住,狂呼亂跳一陣,拼將老命再度沖下,這時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亡命徒的隊伍,決意要與山崖作一次最後的衝殺。它挾帶蚢p霆竄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測的峽谷,究竟衝殺得如何,看不見了。
同一個景點位置,在不同時空背景下進入不同躑z框架,或會產生大相逕庭的效果。時間流逝意味荋甄I有可能經破壞或修葺,令外觀有別。而即使景物風韻依然,站在不同歷史據點和以不同文體書寫也能達至不同的文學美感和趣味。換個角度說,跟古人出遊帶來的啟示,也許是在動身遊歷四方前,先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底蘊,從文學作品神交故人,有助加深對當地的當下感受和閱讀體驗。大家下次旅行時不妨一試啊!
【延伸閱讀】
大明湖和歷下亭:
劉鶚《老殘遊記》〈第二回: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梁容若〈我看大明湖〉;蒲松齡《重建古曆亭》、《古曆亭》、《古曆亭賦》;老舍〈濟南的冬天〉
廬山:
鮑照《登廬山詩二首》;孟浩然的《晚泊潯陽望廬山》;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余秋雨〈廬山〉
【讀物介紹】
?《唐詩風神及其他》
袁行霈著,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袁行霈為北京大學知名古典文學學者,本書乃作者在香港十場演講之講稿,講解深入淺出,程度適合中學生閱讀。全書主題皆圍繞唐代詩歌的歷史發展與審美情趣,點題篇章〈唐詩風神〉更重點分析唐詩藝術的精髓所在。
?《文學地圖館.唐詩──一看就懂唐詩之美》
遠足文學館編輯組編,遠足文化出版社,2014。
本書重點介紹杜甫、李白、王維、白居易四位唐代重要詩人,以及由編輯組選出的六十六首唐詩經典。無獨有偶,這書與本欄同樣以「地圖」為核心概念,重視唐詩中的節令、物象、地理空間,以此為編撰經緯,為讀者展開卷軸式的唐詩風貌。
【字花活動】
「水煮魚文化」及旗下文學刊物《字花》向來致力推動香港文學創作與教育,多年來面向公眾,以及在全港中學推動多元化的文學計劃,如「筆可能寫作計劃」、「文學寫生」、「游擊文學」等。2015年開始,我們希望能夠在本地大專院校的校園內推動香港文學,透過一系列文學講座與文本遊戲,引介香港文學的不同面向,思考文學如何進入日常生活,並進一步加深對本土作家的認識。
(一)文學講座:記憶與陌生化
邀請不同作家和不同領域的講者,圍繞講題「記憶」對談,掘挖關於城市、空間、身分、時間等等的思考,啟發與連結文學與人的關係。
(二)文學寫生:盲遊
參加者戴上眼罩游走平日熟悉的校園,在黑暗中以其他感官接觸世界,體會記憶的虛幻與錯位,重組對日常生活的認知,了解文學創作的本質。
(三)文本演化:文學劇場
以文學作品取代劇本,透過文本解說和演化,觀察生活習慣與環境之間的規律,把自身生活經驗融入劇本創作,認識文學。
(四)文本演化:文學running man
活動專為文學院以外及較少接觸香港文學的學生而設,透過具競技意味的遊戲,引介香港文學的不同面向。
文:張麗心、謝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