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可達千萬 改名非穩賺
接踵而來的改名,無疑在製造出一種庸俗化的城市經營取向。《羊城晚報》認為,張家界當年之所以從大庸改為此名,固然有為旅遊行業揚名的緣由,但最大的緣由是行政規劃的升級。但時至今日,把大庸更名為張家界,是否真的算成功,原地名中的文化底蘊是否被拋棄,即便在當地仍存爭議。一個張家界,顯然無法佐證林州更名的必要性。
報道指出,公共的城市改名事件,也從來都非只談收益,不談成本和風險。一個城市的改名,其實非常「昂貴」。
據稱,一個150萬人口的城市更名後,僅辦理二代身份證就需耗費2000萬元,更不用說其他單位名牌、路牌等的更換費用。尤其是,改名很可能 「雙輸」,不僅要支付成本,亦很可能無法真正提升當地的經濟與名氣。此種先例並非沒有。
某種程度上講,城市「改名」的衝動和前些年一些地方爭奪「名人故里」、「傍名人」的做法如出一轍,至少從目前來看,真正從中得了實惠的並沒有多少。
《光明日報》則認為,名氣再大,如果城市的公共設施硬件和發展環境軟件跟不上,「聲名大噪」也可能「瞬間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