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增益﹕減捕魚保海洋生態 倡「環保海鮮」
【明報專訊】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指出,現代工業化的捕魚方式嚴重破壞海洋生態,如「圍網法」的魚網有60個足球場大,可儲存7000噸魚獲,相等於600輛雙層巴士的重量。在海底用大魚網捕魚會衍生「混獲」的問題——「一網打盡」其他非捕撈目標的海洋生物,破壞生態。綠色和平2012年在銅鑼灣行人專用區展出三件3D巨型壽司,分別是瀕危的三文魚壽司、「魚骨壽司」和只有白飯的「無料壽司」,呼籲市民避免進食瀕危魚種,減少捕魚量以保護海洋生態。
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WWF)引述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12年的報告指出,本港於2011年共消耗約51萬噸海鮮,平均每名香港人於當年消耗71.2公斤海鮮,較中國的人均海鮮食量高出2倍,更比全球平均食量(人均18.9公斤)高出約4.1倍。就人均食用量而言,香港在亞洲排行第二,全球排行第七。常見海魚如蘇眉及老鼠斑是宴會佳肴,但捕捉方法及過程嚴重破壞海洋生態,蘇眉等更是瀕危物種,意味「吃一條少一條」。科學家推算在現時過度捕魚的情况下,2048年極可能「無魚可食」。
WWF設立「海鮮選擇指引」,將市民常食的海產分為「建議」、「想清楚」及「避免」食用3個類別,提倡市民吃不會引致過度捕撈,或捕捉和養殖方法不會對生態造成嚴重影響的「環保海鮮」。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研項目助理經理冼映彤2014年接受訪問時表示,環保海鮮的概念對市民尚新。她建議市民購買貼有海洋管理委員會(MSC)認證標籤的海產,另外海鮮所含的營養素Omega-3,亦可從亞麻籽、堅果中攝取。
■相關概念
生態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供應與需求(demand and supply)
生態保育(ecological preservation)
多層思考
1. 根據以上資料,藍鰭吞拿魚面臨什麼危機?國際社會提出什麼解決方法?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評價「海鮮選擇指引」的成效。
(答題指引見另文)
參考資料
WWF,環保海鮮分類指引﹕www.wwf.org.hk/whatwedo/footprint/seafood/sci/spe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