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選擇性報道令誤解加深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院丁學良教授認為,目前中港民間矛盾正處在歷史上最尖銳的時期。相對於香港對內地的誤解,內地對香港的誤解程度更深,也更普遍,誤解的來源則主要是內地媒體的選擇性報道。
丁學良﹕矛盾史上最尖銳
丁學良1980年赴美留學,92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次年首次來港,在科技大學任教。1995年前往澳洲,99年回到香港。丁學良憶述,回歸前的香港,除小部分人對中共政權尖銳批評外,大部分民眾並不熱中參與政治。而在民間層面,已經存在對講普通話者的歧視。回歸後,除了小部分在大陸出生和長大的人之外,大部分香港人都在摸索與內地人溝通的方法。
表達不滿 隱晦轉攻擊
2005年,丁學良離港赴美,08年回到香港,看到了中港矛盾的白熱化,或他形容的「中港關係最糟糕的時代」。丁學良說,香港對內地的敵意,主要源自內地旅客、奶粉客、孕婦、跨境學童對香港空間的擠壓。他認為這些改變令那些與政治無關的人,日常也愈來愈難忍受。他表示,與90年代初的歧視相比,如今香港民間對內地人情緒的表達不再隱晦,表現得更具挑釁性和攻擊性。
同時,內地民眾對香港的敵意也有增無減。丁學良認為,香港信息自由度高,能獲得關於比較接近內地真實情G的信息,但內地所有關於香港的信息都經過嚴格審查,內地傳媒的一些行為令他深感不解。
去年10月,一名從港大畢業的女白領劉涵在港遭遇車禍身亡,《人民日報》在14日發表文章〈內地生香港求學遇車禍死亡 千人點讚稱「蝗蟲」〉,在內地網上廣為流傳,引起熱議。「內地媒體背後水很深,關於香港的報道,不是你想報道就報道什活A為什麼(涉及香港的)負面報道可以滾雪球……」丁學良表示,在內地大部分信息都是受控制的,大部分人讀到這種信息,都會容易產生反感情緒,進而給香港人戴上「走狗」「漢奸」一類帽子。他說,內地讀者看到的是有選擇的放大矛盾的報道。
丁學良稱,不清楚內地媒體是否收到指示作此類報道,「至少有些利益集團,如果把香港描繪得是殖民主義對中國主權的挑戰,或把香港描繪得比實際更嚴重,對他們是有幫助的」。
明報記者 麥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