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顯微3先驅奪化學獎
德美科學家熒光技術 破百年光學束縛

[2014.10.09] 發表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昨日塵埃落定,由美國科學家貝齊格、莫納及德國的黑爾共享殊榮,以表彰他們為發展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評選委員會讚揚3人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巧妙地繞過了傳統光學的束縛,使顯微鏡能夠窺探納米世界。評審委員會表示,這項技術為疾病研究及藥物設計帶來革命性變化。

貝齊格(Eric Betzig)是熒光顯微技術領域科學家,現就職於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中心。莫納(William E. Moerner)是光譜領域著名學者,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講座教授。黑爾(Stefan W. Hell)則是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現為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長。

突破0.2微米「繞射極限」

過去100多年來,由於受到不能突破「繞射極限」的限制,光學顯微鏡的解像度極限只有約0.2微米(圖1)。今年化學獎得主的一大貢獻正是打破這一限制,使科學家可分辨病毒或單一蛋白這類更微小的東西。他們開發的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能看到1到2納米尺寸,也就是能看到單一分子的大小,為科學界帶來震撼突破。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聲明說﹕「他們的突破性成就讓光學顯微技術達到可觀察納米結構的程度。」評委指出,光學顯微鏡以前能觀測到整個細胞和某些細胞器輪廓,但無法看到蛋白質分子在細胞內的相互作用。這就相當於只能看到城市的建築,卻無法看清在這些建築中生活的人們。

德教授接電話:不敢相信得獎

黑爾得知自己獲獎後說:「我非常驚訝,不敢相信得獎。還好我認得諾馬克(Nordmark,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的聲音,知道這是真的。」在巴西參加研討會的莫納則是接到妻子報喜才知獲獎。

黑爾於2000年開發出「受激發射損耗(STED)顯微鏡」(圖2)。他用一束激光激發熒光分子發光,再用另一束激光消除掉納米尺寸以外的所有熒光,通過兩束激光交替掃描樣本,呈現出「納米級」圖像。

貝齊格和莫納則為另一種顯微鏡技術——單分子顯微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方法讓單個熒光分子在不同時機發光,再匯集到同一個影像上來實現更清晰的成像(圖3)。莫納1995至98年間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擔任教授時,曾向後來在200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取經」。2006年,貝齊格第一次應用了這種方法。因此,這項成果和STED顯微技術同獲今年諾貝爾化學獎。

病理研究藥物設計大革新

最近幾年,熒光顯微技術已相當成熟,科學界廣泛地運用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一一檢視過去光學顯微鏡所看不到的東西,衍生出許多新的發現,拆解生命奧秘。例如科學家可深入了解細胞內的運作,理解病理成因。黑爾就曾觀測活的神經細胞,以了解腦部運作;莫納研究細胞蛋白與無法控制四肢的「亨廷頓舞蹈症」的關係;貝齊格則追蹤胚胎的細胞分裂過程。

隨着化學獎揭盅,4名本被看好的華裔科學家均與獎項無緣,包括港產「OLED之父」鄧青雲。

更多國際要聞
金正恩未露面 被猜是外交戰術
【綜合報道】朝鮮高級代表團突訪韓國以及金正恩在過去一個月從公眾視野消失,引發外界對金健康狀況及其政權穩定性的猜疑。但美國分析人士說,這都是平... 詳情
金正恩危害人類 聯國擬送國際法庭
【綜合報道】聯合國周三非公開傳閱了歐盟(EU)編制的朝鮮人權決議案草案,內容包括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等觸犯反人類罪的朝鮮相關人員推上國... 詳情
【綜合報道】一名中國留學生因在網上稱讚朝鮮(北韓)、貶低韓國(南韓)及作出針對韓國總統朴槿惠的威脅言論,被韓國政府強制驅逐出境,是韓國首... 詳情
【綜合報道】9月24日日本緊隨歐美腳步,宣布對俄羅斯追加制裁。俄羅斯高官也於同日視察日俄爭議領土。似乎一切都表明日俄關係在走向深淵。不過... 詳情
北海道函館市重奪日本最具魅力城市
【綜合報道】對港人來說,最喜歡的日本城市可能是東京、大阪等大城市。不過日本人有不同選擇,日本品牌綜合研究所本周發表2014年度日本全國各...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4 mingpaot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