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佔中影響 有正有負
示威者以雨傘抵擋胡椒噴霧和催淚彈的畫面(圖)傳遍全球,國際媒體稱是次公民抗命行動為「雨傘革命」。佔中發起人強調並非要鬧革命,內地官媒則批評佔中擾亂香港社會秩序、破壞法紀。
佔中三子朱耀明(左起)、戴耀廷和陳健民在佔中第一日表示,會在政府總部東面的添美道集會留守至最後一刻。10月6日,與學聯、學民思潮商討後,金鐘的集會人士局部開放通往政總的通道,讓政總員工上班,免給特首清場藉口。
特首梁振英(圖)重申佔中不可能脅迫中央收回決定,希望市民考慮事件對香港經濟發展、國際形象的代價。10月2日,即佔中第5日,學生發動包圍特首辦,又聲言行動升級,學聯向政務司長林鄭月娥發出公開信,要求公開對話。政府即晚答允安排見面。
【明報專訊】佔領中環運動啟動,學生和群眾自發組織,讓佔中「遍地開花」。萬計市民身體力行支持佔領行動,反對者則認為民主自由不應凌駕社會民生,意見走向兩極。除交通外,佔領行動對教育、金融、旅遊、零售業等負面影響逐漸浮現,但在政治、社會方面亦有正面影響。
事件﹕市民自發 遍地開花
9月下旬,學界發起罷課爭普選,26日晚包圍政府總部,一班學子突然翻過圍欄欲重奪公民廣場,警方出動胡椒噴霧及警棍,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學聯正副秘書長等人被捕,激發數萬人翌日到政總集會。28日凌晨「佔中三子」宣布啟動佔中,要求人大撤回政改決定、特區政府重新啟動政改諮詢。
政府拒絕學聯和佔中運動的要求,同日大批市民聚集金鐘,警方封閉往政總的道路,市民佔領馬路。下午約6時,警方指示威者意圖衝擊防線,出動防暴警察,施放多枚催淚彈,手法引起強烈反彈,令市民自發的佔領行動在一夜之間蔓延至中環、灣仔、銅鑼灣和旺角。
■相關概念
法治(rule of law)
公民權利(civil rights)
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
表達形式(form of expression)
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
社會政治參與(socio-political participation)
參考資料
1. 明報通識網熱門專輯
「香港政制改革:佔中啟動」:
link.mingpao.com/16862.htm
2. 明報新聞網新聞特輯
「香港普選路:佔中啟動」:
link.mingpao.com/15760.htm
《明報通通識》
【明報專訊】民政事務局在2001年4月成立體育政策檢討小組,負責全面檢討政府的體育政策,並於2002年發表題為《生命在於運動》的檢討報告書,...
詳情
【明報專訊】港府的體育政策是透過在社會建立熱愛體育的文化,支援精英運動員在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盡展潛能,以及提升香港成為國際體壇盛事之都,促進香...
詳情
【明報專訊】理想中,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三大政策方向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但現實卻有弊病,被不少立法會議員批評是空洞的口號。其中還有何爭...
詳情
【明報專訊】體育發展、普及程度乃衡量一地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請看附圖)
■IES指引
中聖書院通識科主任程衞權表示,過往...
詳情
【明報專訊】通識科重視同學分析事理時的「邏輯推論」,推論的過程愈嚴密,理據愈豐富,深度愈充足,往往愈易取得佳績。要掌握邏輯推論的技巧,可從電...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