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特林1960年代投身學運,是新左派代表人物。他曾先後在紐約大學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傳理及社會學教授。著有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及The Sixties分析60年代學運。
中產家庭出身 參與60年代學運
美國、歐洲和日本在1960年代都出現大規模學生運動;2011年除了佔領華爾街運動外,歐洲亦有佔領運動,中東則出現阿拉伯之春。比較兩個時代,吉特林說﹕「2011年的運動是青年失業及貧窮匱乏催生的,至於1960年代那場運動,在美國最初是因為種族壓迫促成的,跟着便是一些生活頗舒適的年輕人掀起良心起義(moral revolt),歐洲和日本亦是這樣。」
吉特林當年便是「生活頗舒適的年輕人」。他在The Sixties自述,美國1950年代是「滿足」的,殊不知那一代中產的下一代卻投身學運,矢言改變世界。出身自由派中產家庭的他在1959年升讀哈佛,未幾加入新左派行列,1963年當選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SDS)主席,參與組織美國首場反越戰示威,也曾組織反華爾街靜坐,抗議美國大通銀行貸款給奉行種族隔離的南非。他當年參與動員群眾,為地下報章撰文,發表反戰演講,也見識過警察催淚彈和警棍,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奮鬥。他說﹕「要促成大型社會轉化是困難漫長,而且往往是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