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巴西×可持續發展
【明報專訊】2014年世界盃的主辦國巴西,準決賽被日耳曼軍團大數7比1,舉國甚至全球都跌眼鏡。
雖然巴西世界盃從開賽到閉幕,都在國內一片反對聲中完成,但國際足協主席白禮達大讚今屆世界盃是史上最佳。不過,假如要為這次世界盃「埋單」,除了帳面上60萬遊客到訪帶來的住宿、餐飲、消費收益、因建新場館而帶來就業機會,以及政府稅收得益以外,大家不要忘記還要計算社會成本(social cost)——即公共決策為社會、環境、當地居民(包括原住民)帶來的衝擊或代價。
這些代價包括亞馬遜部落原住民因建場館被逼遷、自然環境要「讓路」予發展等。其中一個世界盃場館位於亞馬遜熱帶雨林中央的城市馬瑙斯(Manaus)。根據《紐約時報》報道,這其實是不可能的任務﹕工程人員要面對包括洪水的威脅、火辣辣陽光會將座椅顏料曬融、要抽乾流經工地地基的一條亞馬遜河支流,鋼筋更會因悶熱潮濕的天氣而變形。結果,在超支5.42億港元的代價下,球場趕及完工,上演包括英格蘭對意大利等4場大戰。但重點是,世界盃後場館何去何從未有定案,有建議改建為監獄!這樣大興土木是否值得呢?
小記在2013年暑假曾到訪巴西伊瓜蘇國家公園,雨林環抱瀑布。亞馬遜熱帶雨林是全球十分之一物種的棲息地,橫越南美洲8個國家。樹林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變相「對付」溫室氣體,是調節地球氣候的守護神。但熱帶雨林不單面對基建發展的威脅,更致命的是推土機。根據英國《衛報》的報道,自2000年起亞馬遜雨林以每分鐘50個足球場的速度縮細,直接加劇全球暖化。
巴西正密鑼緊鼓進行另一個大項目﹕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大興土木在所難免,大家討論「發展是否硬道理」時,記得要把社會成本加入評鑑準則。
文、圖﹕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