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卡梅倫在民調顯示支持獨立的蘇格蘭人減少下,批准薩蒙德爭取獨立公投,還以為既保治權完整,又能卸去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爭拗,留下開放美名,但協定條件過寬,讓蘇格蘭民族黨自定公投題目、降低選民年齡及有兩年時間籌備,導致今日危機,非但可能成為英國解體的罪人,也可能賠上個人仕途。
卡梅倫曾表示,當年冒險答應公投,皆因爭取自主的蘇格蘭民族黨在2011年成為蘇格蘭議會最大黨,他作為首相必須回應。「我們為什麼要公投,冒此風險?我認為這是應該做的事,因為蘇格蘭民眾2011年選擇了薩蒙德領導的蘇格蘭民族黨政府。
他們的一大政策是,為蘇格蘭作為英國一部分的未來公投。我能對他們說:『你們不能公投,是我們決定你們應否有公投的』,但那將引起國會與中央政府,跟蘇格蘭政府和首席部長之間極大而災難性的爭鬥。所以我做了認為對的事,說﹕『你們該享合法的公投,決定性的、公平的。』」
允延公投助獨派爭支持
2012年10月,輿論原以為卡梅倫在公投談判中「擊倒了」薩蒙德。可是英國《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政治編輯伊頓(George Eaton)表示,真正大贏家不是卡梅倫而是薩蒙德。隨着時間過去,這種優勢更為明顯。
伊頓稱,卡梅倫首先失算的,是容許薩蒙德把公投時間定於2014年9月。英國政府原強調只容許蘇格蘭2013年9月公投,但當薩蒙德承諾「單問題投票」,政府便不再堅持。惟此舉讓薩蒙德陣營有時間拉攏猶豫不決的基層,及利用倫敦新推的具爭議政策挑動民憤爭取支持。而卡梅倫逼使薩蒙德應允只問一個問題,假設了否決獨立的結果,又免除公投追求中央「極大權力下放」,曾被讚為「最大的談判政變」(negotiating coup)。
容許題目用詞避提英國
其次,卡梅倫容許薩蒙德決定公投題目,令題目得以定為「蘇格蘭應該是獨立國家嗎?」,而非「蘇格蘭應否保留為英國的一部分?」促使薩蒙德陣營避免正面提及英國,同時能展開「贊成」運動,把爭取獨立打造「積極力量」。
此外,薩蒙德爭取到16、17歲少年都擁有投票權。這批第一次擁有投票權的年輕人通常較質疑建制,跟大英的聯繫較淺。有民調就指出,16至24歲的選民中,有六成主張獨立,其他年齡層僅佔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