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香港,乾淨食水扭開水喉便有,但3年前中文大學學生張智堯首赴柬埔寨時,親睹當地人飲用湖水、在同一個湖如廁卻不覺得有問題,故計劃提升當地人乾淨食水的意識。今年暑假,他與另外14名學生赴柬埔寨,為一間鄉郊小學興建廁所及污水處理設施。中大法律系學生楊嘉雯則到泰國邊境的法律學院,為30名「不見得光」的非法入境緬甸學生授課,深切體會知識絕非唾手可得。
1年前準備圖則 親手興建
張智堯協助的小學,位於離首都金邊約1.5小時車程的磅清揚省。該地水浸時,水可達2.5米深,故廁所、水井、污水處理器等設施需建於離地約3米的平台。就讀護理系的張智堯早於1年前已聯絡建築及工程系的同學,一同着手準備建築圖則。
今年6月中,張智堯與另外兩名義工先抵當地籌備,包括物色承建商等,其他義工成員抵達柬埔寨後便正式開始工程,雖已聘請當地承建商,但為減省成本,來自中大及港大的義工成員亦需落手落腳興建,兩星期後竣工。
張表示,為解決語言不通問題,僱用了8名傳譯員,但因建築工程涉及專有名詞,難免出現溝通錯誤,例如落樁時曾發生位置錯誤,幸及時發現糾正,「樁柱是承托平台,十分重要,不能錯」。
雖然張及其他中大學生義工可獲「中大I?CARE博群社會服務計劃」資助旅費,但15萬元建築費需由義工隊自行籌募;形容自己是半個柬埔寨人的張智堯坦言,起初都不肯定能否成事,但現在看到他們興建的廁所,覺得難以置信。
法律生赴泰緬邊境授課
同獲I?CARE贊助的楊嘉雯則赴位於泰國接壤緬甸邊境的Peace Law Academy。她表示,雖然30名學生來自不同背景,例如政黨黨員、士兵、法律系學生等,但全由緬甸偷渡到泰國,「他們被發現就會即時被遣返」。
她說,雖然有些是法律系學生,但在緬甸連法治精神也沒法學,「因為當地的軍政府不想他們學懂,但他們攀山涉水都要求知識,為的是以和平的手法改善自己的國家」,那份主動求學的決心令她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