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火藥庫 見證以巴死局
全球關於邊界爭議的一大火藥庫是以巴問題,而對以色列學者紐曼來說,以巴邊界不僅是研究題材,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紐曼居於接壤西岸邊界以南兩公里,每天都要經西岸前往耶路撤冷。他表示,邊界不僅具政治軍事意義,他研究邊界,還也是為了改善邊界兩邊的人民生活質素。
盼藉研究助改善生活質素
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爭後佔領巴人聚居的加沙及西岸,加沙及西岸巴人現在雖是自治,但邊防仍為以色列控制。紐曼坦言,邊界問題再加上近期暴力再起,令他對巴人立國的前景感悲觀。他解釋,巴人立國(即所謂 Two State Solution)先決條件是制定兩國的領土範圍,但以巴之間要劃定清晰的邊界愈來愈困難。以西岸為例,目前那兒有35萬以色列人居於當地殖民區,要將殖民區連根拔起難度甚大。他認為聯邦制可能是以巴問題的出路,但現時形勢下難望實現。
涉及大量人口的邊界爭議不易解決,但國際上也有和平解決的例子,捷克跟斯洛伐克1992年分手便是一例。安德森指出,很多時候時間與耐心是解決爭議的唯一出路,上世紀引起連串暴力衝突的北愛問題便是佳例。北愛問題在1998年透過貝爾法斯特和議解決,但安德森指出,協議條款絕大部分在1973年的Sunningdale協議中已出現,「有愛爾蘭人開玩笑,1998協議其實是『Sunningdale協議』的遲鈍者版本」,不過要促使有關各方接受解決方案有賴「耐心及決心」。
和平解決靠耐心與決心
艾格紐則一直對歐洲火藥庫巴爾幹半島的國界感興趣,其中意大利跟斯諾文尼亞接壤的邊界近數十年的變化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相信可能為未來提供希望﹕「從1870年意大利統一至1991年,那條邊界象徵兩種民族主義的角逐;1945年至1991年,則象徵不同政治經濟體系的角逐。火車通過該條邊界總要在兩邊關卡停留數小時通關搜尋『違禁品』。但自從1991年,特別是斯諾文尼亞加入神根公約後,那條作為樊籬的邊界差不多已消失。我相信沒有人會在這條邊界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