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囚3日即招供 雙規基地曝光

[2014.08.22] 發表
神秘的中紀委辦案基地有訊問室、詢問室、心理測試室、偵查指揮室等,隨處可見監控攝像頭。
圖為詢問室桌椅的擺放形式,與訊問室有所不同。

【明報專訊】中國官場流傳「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中紀委找談話」。由各級紀委主導的「雙規」,是中國獨有的辦案手段,令問題官員聞之色變,不得不坦白罪行,被視為反腐利器。中國媒體近日探訪神秘的中紀委辦案基地,罕見曝光一處位於荒山野嶺的中紀委「雙規」貪官秘密基地和內部設施,包括審查訊問貪官場所、測謊室等,並指該處有荷槍實彈武警重兵把守,戒備森嚴,監視器無所不在。失去自由的貪官,一般在此處不超過3日就全部招供,猶如貪官的墳墓。

《人民網》公布一組中紀委辦案基地的圖片,記者並未說明其詳細位置,僅透露這個基地位於荒無人煙的深山中。這裏有荷槍實彈的武警重兵把守,戒備森嚴;進入辦案小樓之前,須經過儀器安檢。

小樓中有訊問室、詢問室、心理測試室、偵查指揮室等,隨處可見監控攝像頭。到這裏的官員,將接受24小時監控,毫無自由可言。他們要在訊問室和詢問室接受盤查,房間牆壁都用海綿等特殊材料製成,隔音之外,官員想要自殘或自盡都不可得。有問題官員稱,最害怕「雙規」生活,有時不過三天就全坦白了。

「雙規」即「在規定的時間、地點就案件所涉及的問題作出說明」,適用於違紀違法且需要立案查處的黨員,既是令其交代問題的手段,也可避免官官相護或湮滅罪證。官員被「雙規」,往往難免罷官、判監的下場。

「雙規」並非法律上的限制人身自由,其對象往往不關押在看守所或拘留所,而是在戒備森嚴的小賓館、招待所或辦案中心。被「雙規」者往往吃睡都在同一間房,有武警或其他辦案人員24小時陪同監控。遇到大案、高官,其「雙規」場所周邊都要戒備森嚴,無關人員不得入內。網傳原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雙規」地點,就是北京郊區的一個四合院,他當時寫下的自白書,後來成為庭審證供。

有中紀委人士透露,辦案人員對查處對象,一般不會稱呼其原有職務:客氣一點,稱呼姓名加「同志」;次之,在姓氏前加「老」字相稱。而薄熙來在辦案過程中一直被直呼其名,一是其不可能再擔任官職,也是要提醒他已經「失勢」,促使其交代問題。辦案過程中,嚴禁刑訊逼供,且「雙規」時限不能超過案件調查時限,並保持一定的公開性,即「24小時通知」等。

「雙規」並非法律手段,隱秘性高。每當有官員在「雙規」中因各種原因身亡,都會引發爭議。中央已着手「雙規」的法治化,近年公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等法規,以黨內法規形式製定「雙規」的制度性規定。

懺悔幾乎是落馬官員必做的事情。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分析師劉星星總結,貪官悔過分為六大類:表功、憶苦、聲淚俱下、請罪求情、引經據典和避重就輕。其中,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就是「聲淚俱下」的代表。

而貪官懺悔一般在三個時段:「雙規」、庭審及入獄之後。「雙規」時希望以此逃避司法嚴懲。庭審時,先懺悔後翻供時有發生,如薄熙來法庭受審時,辯稱認罪自白書是迫於壓力所寫,要求不予採信。入獄後的懺悔,則多被作為反面教材,出現在媒體和專題影片中。

更多中國新聞
中國首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即將來臨。儘管此次官方紀念活動的具體內容尚不得而知,但鑑於這是中國正式將9月3日確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後首次,且中日... 詳情
【明報專訊】轟動一時的山東招遠全能神教徒麥當勞殺人案昨於煙台開審,特警荷槍實彈在法院門口戒備。涉殺人的5名被告被控「故意殺人」和「利用邪教組... 詳情
保外就醫收緊 18廳官重新收監
【明報專訊】今年年初,中共政法委下發「五號文件」,提高減刑、假釋和保外就醫的標準,要求「經診斷在短期內不致危及生命的」一律收監執行。隨後中共... 詳情
男子穗街頭斬人 8傷
【明報專訊】21日晚上,廣州市天河區一名疑似患有精神病的湖南邵陽籍男子當街持刀砍傷8人。記者從廣州天河警方獲悉,當晚警方接到報警,稱在天河區... 詳情
「裸官」貪腐近4億破廣州紀錄
【明報專訊】廣州市白雲農工商聯合公司(以下簡稱「白雲公司」)原總經理張新華(圖),原本只是一家國企的負責人,其職位和級別並不算高,但在201...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4 mingpaot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