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38周年 哀思不眠夜
【明報專訊】最熱「中伏」的到來,並沒有沖淡他們對逝去親人的思念。28日晚的唐山抗震紀念碑前,再次擺滿了寄託哀思的鮮花。
38年前的28日,在中國重要工業城市河北唐山,發生了20世紀世界地震史上最為慘烈的瞬間。黎克特制7.8級的地震共致24.2萬人遇難,重傷16.4萬人。這座曾誕生中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的中國近代工業搖籃之城隨之夷為廢墟。
「唐山已經堅強了!」已從唐山某國企退休的黃先生抬頭望了望深邃的夜空,不止一次重複着。從設立紀念碑起,66歲的他每年這一天都會和妻子到這裏走一走,看一看。
「我和妻子都是『出土文物』,從廢墟堆裏爬出來的。」對於38年前那個讓他「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黃先生並不願多談,儘管他的直系親人沒有因地震離去,「卻再也見不到許多朋友和親屬」。
不願透露名字的黃先生說,這不是哪一戶、哪一家的災難,而是一座城市的災難,作為市民,他有「義務」每年來祭奠遠去的人們,「是否認識已經變得不重要。」
一旁妻子一邊讀着紀念碑文,一邊對記者說,「每次來看都感覺要哭出來」。
「現在生活富裕了,更不應該忘記提前離去的人。」距離紀念碑只有10分鐘路程的朱寶田老人,幾乎每天都從這裏經過。他說平時此處是市民健身、休閒的廣場,但每年「7·28」都會有很多市民自發在紀念碑前擺放鮮花寄托思念,「還有更多人這天不願出門」。
這位已近古稀的老者,熟練地通過手機登入網絡,向記者展示表嫂28日寫給地震遇難母親的文章,「唐山人會在這天通過不同方式來表達心中特殊記憶」。
晚9時30分,某商場90後保安呂鑫即將完成一天工作,工作期間不能上網的他希望「等會兒下班看看朋友圈是如何評論的」。28日一早,他就在微信和微博上發了「7·28」祭奠逝者的內容,他套用今日一則轉發量很大的微博對記者說,這是「為了沉重的記憶,也為了永恆的精神」。
在另一地震標誌性建築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內,上午當地官方在鐫刻24萬罹難同胞姓名的紀念牆前舉辦公祭活動,敬獻花籃。晚間還有市民在附近靜靜坐着,似乎在悄悄地和親人說話。
深夜,隨着又一盞孔明燈冉冉升入唐山安靜的夜空,涅槃重生的鳳凰城注定今夜無眠!繼續工作的80後出租車師傅吳金輝說,「7·28」是每一個唐山人最為難忘的日子,「我們從小就都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