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日韓親疏洗牌 專家:象徵意義居多
東北亞四角格局中,中國與朝鮮(北韓)向來關係密切,日本與韓國(南韓)則同為美國區內盟友,可是近期的一輪外交博奕似乎令上述格局出現突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打破「先朝後韓」出訪慣例,中韓合作升溫;日本則放寬部分對朝鮮的制裁,首相安倍晉三甚至可能在數月內出訪平壤,回報對方在人質問題的誠意。
不過東北亞研究專家向本報指出,上述舉措象徵意義居多,四國格局不會在短期內發生實質變化。
朝日互借對方向中韓施壓
長年研究東北亞國際關係的前嶺南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畢傑志(Brian Bridges)日前接受本報訪問,指朝鮮和日本接近只是各取所需:對朝鮮而言,這是「戰術上」的一步,而非重大戰略改變,是因與美、韓修好無望,故欲以日本為切入點爭取改善形勢,亦是為了向習近平訪韓一顯顏色,放出平壤並非總是依賴北京的信息;對日本而言,安倍則想藉人質問題取得突破來提升民望,同一時間盼藉與朝鮮會談,向堅拒單獨會見安倍的韓國總統朴槿惠施壓。
畢傑志相信,平壤最多只會釋放部分人質,屆時日本輿論又會追究其他人的下落,故日朝人質問題難以徹底解決。他認為華府亦會關注日本將付什麼代價換取人質獲釋,目前日本放寬的制裁都是東京本身在國際社會制裁以外附加的部分。
相比之下,畢傑志認為中韓走近的重要性更大,習近平訪韓是同時向朝、美發出重視首爾信息,但畢傑志強調,中外專家多相信韓國不會背棄美國,北京短期內也不會希望朝鮮崩潰,故中朝美韓的戰略格局實質未變,反而日本像「河野談話」或釋憲的舉動,雖非有心針對首爾,卻變相有韓國推向北京的效果。他相信,明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中國在未來6至9個月都會續以歷史問題攻擊日本,拉攏朴槿惠共同紀念二戰勝利便是例子。
中韓因歷史問題團結攻日
畢傑志估計,習近平期望韓國有朝一日會提出削減當地美軍的要求,即使朴槿惠任內機會並不可能,但未來左翼或親華領袖上台會有機會,與韓加深合作亦有為此鋪路之意。他解釋,華府如今真正依賴的是其航母實力,駐韓美軍遏制朝鮮侵略的意義已經大減,只是他們一旦走人,或會令觀望中美在東北亞角力的東盟國家如越南和菲律賓等寒心,重新估算華府所謂「重返亞太」對它們有何幫助。
明報記者 周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