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梅花喜歡漫天雪.生津止渴 (黃潤波醫師)

[2012-09-28]

黃潤波醫師,香港大學中醫內科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生,現為香港註冊中醫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營養學高級文憑課程客席導師,對內外婦科、養生、針灸推拿及西醫藥理均有深切研究。著作《健腦食療》等由萬里機構出版。(wongyunpo@graduate.hku.hk)

酸梅湯
材料:鳥梅、冰糖適量(看個人喜愛酸度與甜度而定)
製法:烏梅破開,放進數碗白開水中,煮約20分鐘,再加進冰糖即成
功效:生津止渴,斂肺止咳

九製陳皮,是言其炮製過程復雜,其實烏梅製作過程也殊不簡單,要經多次熏而成,古人稱之為熏梅。

梅子本身是青色,經過多次熏,才變成黑色,所以稱為烏梅,其味酸,習稱酸梅。

梅子,是在其未熟時採摘,顏色屬青,所謂青梅,青梅竹馬的成語,就是從此而來。採梅之後,用多次將其熏製,變成黑色,此令我聯想一位年青貌美的姑娘,因種種原因,離開了青梅竹馬的初戀情人,嫁入豪門,飽受欺凌,悶悶不樂,不變成黃臉婆,卻變成黑臉神-烏梅,人間慘事。但在現實中的烏梅,卻是膽似精鋼的治病良藥。

中國植梅史,大概起於商代,距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候,梅花和梅子,更是饋贈和祭祀的佳品。

梅花分為食用梅與觀賞梅兩大類,最初的梅,是因為要用其果實作為調味品而種植,不是為了觀賞,那時的梅子,與食鹽同等重要,同是開門七件事之一。

梅的壽命很長,有些生存已超過一千六百年,湖北黃梅山有一棵「二度梅」、一年兩度開花,「梅開二度」,世間罕殊,因而成為「成語」。

不耐一番寒刺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寒梅傲雪,梅花堅忍不拔的精神,更為文人所喜。

說起成語,「望梅止渴」的故事,家傳戶曉。當年曹操行軍在荒山野嶺,天氣皓熱,無水可喝,曹孟德就令將士觀想梅子的酸味,人人口水頓如泉湧,臨床而言,烏梅確實有生津的療效。

西醫現時所稱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酸不足,出現的症狀是不思飲食,食而無味,口乾乏津,在中醫看來,就是「胃陰」不足,可用烏梅配伍其他滋陰藥物例如石斛、麥冬、天花粉去醫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被視作胃癌的前期病變,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烏梅亦可用治於高燒之後,津液大傷,或化療後、舌面無苔而口乾的病人,配伍養胃藥之中,療效肯定。

還有,原來烏梅是有抗過敏的作用,名方「抗敏煎」中,其組成就用烏梅、五味子、柴胡、防風、甘草。一粒小小的烏梅,功效殊不簡單。

中醫飲食養生,講究時令,秋意已濃,秋老虎,秋燥當令,天氣乾燥,烏梅能生津止渴,斂肺止咳,酸梅湯,自然保健飲品之一。

梅子黃時雨,當梅子黃熟時候,綿綿細雨,漫步人生路,何等樂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涼秋,適值中秋佳節前夕,祝願各位讀者,年年今夕,月華如練,人月雙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