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龍的文字.安神 (黃潤波醫師)

[2012-07-06]

黃潤波醫師,香港大學中醫內科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生,現為香港註冊中醫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營養學高級文憑課程客席導師,對內外婦科、養生、針灸推拿及西醫藥理均有深切研究。著作《健腦食療》等由萬里機構出版。(wongyunpo@graduate.hku.hk)

節瓜瘦肉龍骨湯
材料:節瓜二條、豬肉八兩、龍骨二兩
做法:節瓜去皮洗淨切塊,豬肉切片,龍骨洗淨去泥,先煎45分鐘,後下節瓜、豬肉,滾20分鐘,飲湯食渣。
功效:清熱安神,助眠減夢

靜夜思,每逢夜雨獨傷神,龍骨是很好的安神藥物,配伍得宜,是助眠良藥。

龍骨是什麼東西,它並非觀賞植物龍骨,而是動物的骨骼,正確來說,是動物骨骼的化石。但你又有沒有想到,龍骨、甲骨文、劉顎三者,竟扯上關係。

劉顎,字鐵雲,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大家都耳熟能詳。1899年的一個夏天,劉顎到北京一間中藥店,為患瘧疾而住醫院的朋友王榮去執中藥,處方內含一味很平凡的中藥,名叫“龍骨”,當劉顎看見店員將“龍骨”打碎的時候,嚇然見到骨頭上有類似漢字的刻紋。

當王懿榮服藥退燒後,兩人便把全北京城的“龍骨”都買下來,在這些骨頭上,總共發現有一千零五十八個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所謂甲骨文,是古人占卜時,先在動物骨頭(多用龜甲)上鑿出少許裂紋,然後放進火裏去燒,裂痕爆破,出現「卜」的一聲,這就是「占卜」名稱的由來。古人就根據這些裂紋的不同表現,去預測所問的事,並將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上,以作記錄,這些古老的文字,由於在甲骨上被發現,所以就稱之為「甲骨文」。

1903年劉顎以《鐵雲藏龜》的書名,發表了自己對這些甲骨文的研究,成功排列甲骨文如何演變成今日的文字,引起轟動。原因是這種文字一直被埋在地下超過3000年,直至19世紀的清末才被發現,在此之前,人們對甲骨文的來歷和年代,都一無所知。

瑞典學者林西莉在她用八年心血寫成的著作《漢字王國》中批評,現時對很多漢字的研究,仍是沿用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一書去理解文字含義,她認為此書對很多字都是強解,反不及直接研究甲骨文,來得更有意義。

今天的漢字直接建立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在很多情況下,今天的漢字和古老的甲骨文仍然很相近,只須稍作解釋,便能明白。從中藥“龍骨”到“甲骨文”的發現,從“龍骨”去出土“龍的文字”,真有意思。

現代學者陳錦平說,《周易》是周文王用甲骨文去寫,《周易》一書,全書大概只有650個字(是指字種,並非字數),其中400個已見諸於發掘出的甲骨文字中,若能正確理解《周易》的意思,《周易》便是翻譯甲骨文的上佳參考字典。

《易經》亦是一本中國人哲學思想源頭的一本重要著作,滲透到很多學科中,與中醫息息相關。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意思是說,不懂《易經》思維者,就不能成為一位出色的醫生。今天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的中環診所,牆壁上就掛上四個大字,“大醫精誠”。

不要認為《易經》不科學,現今計數機與電腦的發明,其0和1二元論,與在《易經》中稱為陰陽這個思維,有不可分割的聯繫性。

我們使用龍骨,究竟有多久歷史,龍骨入方劑,東漢末年《傷寒雜病論》一書,就有記載。東漢究竟是在何年代?漢分西漢、東漢,劉邦建立西漢在公元前202年,王莽篡西漢約在公元8年,其後劉秀復國,建立東漢,約在公元25年,在公元220年亡國於三國時曹丕之手,而《傷寒雜病論》成書約在公元204年的東漢末年,換句話說,《傷寒雜病論》成書即距今約1808年,如用《傷寒雜病論》作為指標,我們使用龍骨已有超過1800年的臨床經驗。

換句話說,很多中藥,以人體作為實驗場所(並非用實驗室內的白老鼠),反覆驗證,已超過1800年,你認為中藥療效是否肯定嗎?

透過現代藥理去了解中藥,當然是好事,但正如我在上一期曾說,中藥本身就是一條大複方,內含很多有效成份,百中取一,作為治療,或從這個方向去認識中藥,可能會以偏蓋全。

麻黃素,是從麻黃中提煉出來,用來止咳平喘,但麻黃治外感、止痛、利水、消癢的功效,同樣卓越,研究只提取一種有效成份去應用,難免給人有「捉到鹿唔識脫角」之感。

文字的用途,往往一字而多義,中藥的用途,亦是一藥而多效。

節瓜是冬瓜的變種,體形較小,蔓生,一節生一瓜,故名節瓜,功效相類於冬瓜,能消暑、清熱、利尿。根據《食療本草》記載,豬肉有滋陰的作用。節瓜、豬肉、龍骨這個配伍,對因暑熱導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會有輔助治療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