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葉湯
材料:淡竹葉五錢、通草三錢、生地八錢、甘草二錢
製法:二碗水煎至八分
適用:口瘡心煩,伴小便灼熱
竹葉與淡竹葉,名稱很相近,臨床容易混淆,所以今天有正本清源的必要。竹葉是常綠喬木或灌木淡竹的葉,喬木或灌木皆高大植物;淡竹葉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葉的葉,長得並不高大,矮小得多,一屬喬木,一屬草本,有明顯區分。
中醫現時用起藥來,買少見少,有捉襟見肘的感覺,成也藥材,敗也藥材,有人說中醫將來會亡於中藥,也非空談。不是嗎?現時的情況,一來假藥充斥市場,二來藥材含有殘存農藥及重金屬,三來貨源不真,以A代B。凡此種種,皆影響中醫療效,難怪清代名醫程國彭在數百年前《醫中百誤歌》曾這樣說:「藥中誤,藥不真,藥材真效力方深,有名無實何能效,徒使醫家枉用心。」
東漢時期,張仲景有一條發高燒後的善後名方,名為竹葉石膏湯,臨床我喜歡用來執感冒發熱後的手尾,裏面的主藥竹葉,就是用來清心除煩,我亦曾經多次用這條方,來醫理感冒病癒後,長期咳嗽未清,誠是一條好使好用的古方。古人智慧,委實高超,二千年前的方劑,竟然仍能治癒今時今日的疾患,越二千年,細菌並沒有對「它」出現抗藥性,因為中醫用中藥不是用它去殺菌、殺病毒,而是調節人體本質,難怪沒有抗藥性這種煩惱。
根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淡竹葉,處處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數寸,細莖綠葉,儼如竹米落地所生的細竹,其根一窠數十鬚,鬚上結子,與麥冬一樣,但較堅硬爾。」根據這一段文字的描述,與明朝以前藥書所記載相比較,竹葉與淡竹葉,顯然是兩種不同植物。明朝以前所用的是竹葉,明朝以後所用的是淡竹葉,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從民國曹炳章及近賢江一葦的著作中,得以佐證。
竹葉和淡竹葉兩種藥物,雖然都能清心除煩、通利小便,實際應用上,竹葉的清心除煩效果較優,既能清上焦風熱,更能涼胃;淡竹葉長於利小便。現今的藥材舖,絕大部份是沒有竹葉供應,只供應淡竹葉,如你硬要竹葉的話,藥櫃可能會笑笑口對你說,請到大自然中摘取,當然,這是一個犯法行為,絕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