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蘋果 牙醫遠離我

[2013-12-06]

有話稱「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如同這句話所說的,蘋果對於健康有著不可比擬的健康功效。有說法稱,蘋果中含有的蘋果多酚能夠讓齒垢難以附著,使氟達到強健牙齒的功效,因此有人認為,吃蘋果能夠預防齲齒。

有話稱「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如同這句話所說的,蘋果對於健康有著不可比擬的健康功效。有說法稱,蘋果中含有的蘋果多酚能夠讓齒垢難以附著,使氟達到強健牙齒的功效,因此有人認為,吃蘋果能夠預防齲齒。

但與此相反,英國牙齒學研究發表的研究結果稱:「蘋果對牙齒的壞影響是碳酸飲料的4倍。」研究稱,水果是酸性物質,同時含有糖分,這些都是造成齲齒的要素。但同時不能否定的是,相比葡萄汁之類的水果飲料,水果對牙齒的壞影響更少。該研究認為蘋果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關鍵在於吃蘋果的方法,如果慢慢地吃蘋果,蘋果中含有的酸性物質就會對牙齒健康造成損傷。

因此可以說,光靠吃蘋果來預防齲齒是很困難的。想要不患上齲齒或者其他的牙周病,每天養成刷牙的口腔衛生習慣才是最重要的。與減肥等醫學領域不同,在牙科疾病範圍內不存在食物的「神奇魔法」。

------------------

拉耳
有助消除疲勞

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全身。明朝李中梓的《醫宗必讀》認為:人體的先天之本在於腎。而腎元的強健卻與雙耳息息相關,有著極為重要的內在聯繫。中醫經典《靈樞·口問》、《靈樞·脈度》、《壽世青編》、《外台必要》等書也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腎氣通於耳」、「腎開竅於耳」、「一身之氣貫於耳」的說法。

顯然,古人無非是在強調腎耳合一,互為作用;腎主內,耳主外;耳為腎惟一之上外竅,耳健則腎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繡針墜地能聞其聲。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從頭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從頭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右耳)。

此法簡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輔以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則更能強身健體,敷養腎元。現代醫學認為:耳朵上的49個穴位和各部位與體內的五臟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因此把它形容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

臨床實踐證明:採用扯、拉、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實際上就等於對雙耳進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針灸性治療。如果長期不間斷,除了具有良性震盪體位、回饋激發活氣、疏通十二經脈、加快血液迴圈、調理五臟六腑、健脾胃、補腎元和平衡陰陽、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強新陳代謝等功能外,還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膽道的通暢,防止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的發生發展;增強免疫力,調節肝臟抗病毒的能力,對肝炎的恢復有一定的幫助。總之,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收到延年益壽的奇效。

---------------------------

常逛公園
決策力強

環境會影響決策能力嗎?荷蘭一項研究發現,城市居民常去公園散步不僅有益身心健康,還可以使自控能力和樂觀度提高1/6,決策能力也會得到顯著提高。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科學家完成的最新研究發現,都市環境使人們做決定更草率,而經常接觸自然則有助於放慢節奏,三思而行,對未來做出更理性的決策。研究發現,與人造環境相比,逛公園等自然環境可以使自律提高10%至16%。

研究負責人馬克·范·伍格特教授分析指出,新研究證明,城市生活中,為了地位和資源,夥伴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迫使城市居民做快速決定,圖「及時回報」。城市環境容易使人們在思考問題時更加衝動和目光短淺。而置身蒼翠繁茂綠樹成蔭的大自然,人們會感覺資源豐富,更容易重新獲得自控力,目光更長遠,考慮問題更周到。

伍格特教授表示,同樣的道理,室外鍛煉比室內鍛煉更具優勢。室外鍛煉有助提高解決問題的技巧,做出更合理的決定。即使是短時間漫步於公園或叢林中,也有助於人們看清未來。另外,這項研究也證實了「工作忙碌的人定期度假有助於『充電』」的科學性。

---------------------

美國研究
愛喝甜飲料
易患風濕關節炎

美國的研究發現,愛喝甜飲料的女性容易患風濕性關節炎。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兩個不同的時間段調查了17.3萬女性的飲食和健康情況。每隔4年,參試者會報告自己攝入的含糖飲料,包括可樂、蘇打水等。在研究期間,共有883名女性被診斷出風濕性關節炎。但研究者發現,每天喝1瓶或1杯以上含糖飲料者,患病風險遠高於每月只喝1次或不喝甜飲料的人。

研究者稱,這並不意味甜飲料就一定導致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是因為參試者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發了疾病。

---------------------

人造血液
有望減少血庫告急


羅馬尼亞科學家研製出一種人造血液——由水、無機鹽以及一種深海昆蟲體內提取的蚯蚓血紅蛋白合成的材料,可短時間替代血液實現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代謝。這一成果如果得以成功推廣應用,則有望緩解血庫的供給短缺,甚至避免血液污染的風險,同時通過化學修飾,實現對氣體的高溶解度,避免氣泡的產生,大大提高輸血的適用範圍和臨床功效。

血液的組成有機而複雜。為了維持體內的生化環境穩定,人體的造血過程是相對緩慢的。因此在面對如外傷、外科手術等突如其來的血液需求時,往往需要從外部輸血。而傳統的血液來源只能依賴公民獻血,不僅供血量不穩定,而且面臨各種風險:血源中的HIV病毒、肝炎病毒等存在著傳染的可能;心臟搭橋手術的輸血過程中一旦出現小氣泡,將危及患者的健康;在患者需要高氧治療時,普通血液的攜氧能力又不盡如人意。人造血液正是在這些問題的推動下應運而生。

近年來,人造血液一直是國內外的學術熱點。隨著生化技術不斷進步,一些人造血液已經進入了臨床實驗階段。這些人造血液從設計思路上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乳化了的全氟碳製劑,即全氟碳乳劑,通過溶解氧的方式來完成血氧代謝。這種化學制劑結構簡單,運用方便,且有很高的溶解氧能力,可以實現更大範圍的醫療輔助。另一種思路是類比人體血液中血紅蛋白的攜氧機制,羅馬尼亞科學家拉杜教授設計出的人造血液採用的便是這種設計思路。這類人造血液有著較好的生理相容性,輸血後產生的排異反應和免疫反應較小。以往的人造血液由於缺少自然血液中所必需的生化組分,其血氧解離曲線(一種描述攜氧能力的關係圖)與正常生理情況不一致。人造血紅蛋白在無細胞的環境下,化學性質很不穩定,對血液滲透壓影響也較大,且有一定的腎毒性,而拉杜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既可以很好地類比生理環境下的血液攜氧機制,又能保持一定的化學穩定性,從而降低了腎毒性和對血壓的擾動。這種人造血液的最新動物全血置換實驗已取得了較好的結果,近期內有望用於臨床試驗。

血液這個象徵生命的紅色液體,在人體循環系統中往復流動,在血漿的維持和運載下,血細胞各司其職,完成極其複雜卻又高度有序的免疫、運輸、代謝等過程。類比如此精密血液功能的科學研究過程註定是複雜而漫長的。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人造血液會越來越完整地實現自然血液的生理功能,相應地,血庫告急、配型不符之類的問題也有希望隨之迎刃而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