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超聲波 新法驗脂肪肝

[2013-03-20]

肝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脂肪積聚可能會引起肝臟發炎,嚴重可致肝硬化甚至肝癌。中大去年引入亞洲首部脂肪肝檢測儀器,提升量度肝臟脂肪含量的敏感度,輕微脂肪肝亦立即現形,有助及早診斷、根治病情。

當熱量攝取大於消耗量,人體所攝取的養分可經肝臟轉化為脂肪,脂肪可儲存於體內任何器官,包括積存於肝臟。正常肝臟有一定的脂肪含量為身體作能量儲備,但當脂肪過量積存,脂肪細胞含量超過肝臟細胞的5%,便可視為脂肪肝。

脂肪積存血管可致血管栓塞,積存肝臟則可引起肝臟炎症。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暨肝臟護理中心副主任黃煒燊教授稱,脂肪細胞可釋出化學物質,從而刺激免疫系統攻擊肝臟細胞,引起肝臟發炎。若肝臟長期發炎,嚴重可演變成致命的肝癌。

傳統檢測儀
難辨脂肪肝

若要評估肝臟的脂肪含量及脂肪肝的嚴重程度,傳統的檢查方法是具創傷性的肝穿刺活檢手術,以刺針刺入肝臟抽取活組織化驗,但有刺穿內臟的風險,故多數人選擇較方便及沒有創傷性的檢查。其中,磁力共振、超聲波及電腦掃描檢查均可檢測脂肪肝,但磁力共振檢測費用約需數千元,檢查費用相對昂貴,而且檢查時間較長,每次約需半小時,從成本效益角度而言,未必是市民的首選。

至於超聲波及電腦掃描檢查,黃煒燊稱此兩項的傳統檢查主要憑影像判斷病情,對脂肪肝的檢測敏感度相對較低,只可掃描肝臟結構,檢測肝臟纖維化及較嚴重的脂肪肝病情,他說:「超聲波掃描雖然可以檢測脂肪肝,但只有當脂肪細胞積聚量達三成或以上才能驗出。」換言之,過往的早期脂肪肝患者未能透過傳統的超聲波檢查發現或監控脂肪肝病情。

改良技術
提升檢測敏感度

直至近年醫學病理掃描技術不斷改善,中大於去年引入亞洲首部最新型號的肝臟超聲波檢測儀器,可同時檢測肝纖維化及脂肪肝情況。新型號儀器透過量度超聲波能量及衰減參數,計算深層肝臟的超聲波波段幅度變化,從而提高超聲波檢測的敏感度,準確測量脂肪積存量,準確度高達九成。新儀器能揪出早期脂肪肝患者,即使脂肪量低至一成也能檢測出來,需時約五分鐘,每次檢測費用為一千二百元,較磁力共振檢查便宜。

備有客觀數據,醫護人員能有效治療及監控肝臟脂肪量的變化,也能及早發現早期的脂肪肝病人,減低患者日後出現嚴重併發症風險,並能徹底逆轉病情,回復「苗條」的肝臟。

飲食控制
可滅脂肪肝

黃煒燊表示,過往醫學界有指脂肪肝無法逆轉,患者只能監控病情,但未能完全消去過量的肝臟脂肪。不過,他稱近年愈來愈多醫學研究指出,早期脂肪肝也有機會藉改善生活習慣,回復肝臟健康。

中大肝臟護理中心聯同中大營養研究中心近年進行一項飲食指導研究,154名患有不同程度脂肪肝的患者分為兩組,均需定期接受肝臟健康檢查,但實驗組需額外接受定期飲食指導及監察,以及按建議自行提升運動量。一年後結果顯示,64%的實驗組患者脂肪肝完全消失,對照組則有20%。分析數據發現,兩組的運動量沒有分別,故研究員認為單單透過改善飲食習慣,已可逆轉脂肪肝。

黃煒燊稱,其實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兩種,酒精性脂肪肝因過量飲酒所致,由於肝臟主要負責分解酒精,過量飲酒可致肝臟病變,早期患者會出現脂肪肝,若能及早停止飲酒,脂肪肝有機會慢慢好轉消失。若繼續飲酒過量,病情可演變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女性五十歲後高危

另外,黃煒燊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病,一般的病發率與年齡成正比,即年紀愈大,發病風險愈高。不過,女性於五十歲或之後,可能因體內雌性荷爾蒙水平出現變化,影響了多種代謝疾病的發病機率,因而增加患上脂肪肝的風險。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徵與酒精性脂肪肝非常相似,多數患者不會因肝臟脂肪含量增加而出現特別的不適反應,但部分非酒精性患者會有消化不良或疲倦等病徵。

影響血糖轉化
增糖尿風險

他續稱,非酒精性的成因與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少運動,以及嗜甜食、高糖分及高果糖或脂肪性食物等,都是增患脂肪肝的高危因素。另外,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與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謝性疾病有密切關係的慢性肝臟疾病,長期高血糖人士例如有胰島素抗阻問題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抗阻而令體內的葡萄糖和脂肪酸未能有效地被使用或轉化、脂蛋白合成也有困難,最終導致大部分的葡萄糖和脂肪酸於肝臟轉化為脂肪積存,逐漸演變為脂肪肝。

黃煒燊提醒,脂肪肝會令肝臟功能受損,因影響了正常的血糖代謝,不能把過高的血糖轉化為肝糖原而儲存起來,也會造成血糖持續處於高水平,影響胰島素分泌,並可能出現胰島素抗阻,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脂肪肝與糖尿病有密切關係,並有雙向的惡性影響,故糖尿病患者實屬患有脂肪肝的高危一族。

飲食宜選低升糖食物

鑑於飲食控制有效同時控制甚至幫助治療脂肪肝及糖尿病患者,中大營養研究中心註冊營養師張可琪建議,有關患者應避免進食高升糖指數(Glycaemic Index)食物──即進食該糖類食物後兩小時內,血糖水平會大幅上升的食物,例如過熟的生果、果汁、白米飯、薯蓉、粥、烹調過久的麵食等。不過,她提醒市民不應只參考升糖指數進食,因為部分高蛋白質和高脂肪的食物如朱古力、炸薯條等,實為「壞」低升糖食物,有害健康。

她又指出,只要注意並改變飲食習慣、多進食低升糖食物,例如用麥片取代白麵包,原個薯仔取代薯蓉,並配合健康烹調方法(如少油、鹽等),並多進食不同顏色蔬果攝取足夠營養素,便能有效減慢血糖升幅及增加飽肚感,遵循健康飲食原則再配合適當運動,便可健康地消脂,減低患上脂肪肝風險。

-------------------------------------------------------------------------

2 8 %香港人有脂肪肝

中大近年一項人口普查發現,香港有27%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1%患酒精性脂肪肝;男性患者比女性多,半數六十歲或以上人口為脂肪肝患者,但三十歲或以下患者亦有一成。

-------------------------------------------------------------------------

何解只有「脂肪肝」?

黃煒燊稱,脂肪可積存於人體任何地方,由於肝臟為負責轉化攝入的營養和清除體內廢物的器官,同時也是轉化脂肪及養分的「工廠」,故可減退肝功能的脂肪肝備受醫學界重視,卻甚少聽聞有「脂肪肺」或「脂肪腎」等疾病名稱。

-------------------------------------------------------------------------

智選低升糖賀年食品

新春時節,中大營養研究中心註冊營養師張可琪提醒,很多賀年食品都是高升糖指數食物,脂肪肝或糖尿病患者於新春期間也要小心及聰明地選擇健怡、低脂食品。例如須避免進食由糯米粉製造的年糕,宜食用鹹點,如蘿蔔糕、芋頭糕,但要避免當中的臘肉臘腸,或選擇有較多食用纖維的馬蹄糕;米餅可替代油角等脆口食物;非鹽焗及不含蜜糖的合桃或果仁、未經醃製的紅莓乾或杏脯等健怡食物,都可代替糖蓮子或糖椰條等傳統全盒食品。

-------------------------------------------------------------------------

透視脂肪肝細胞

顯微鏡下脂肪肝細胞,白圈是細胞內的脂肪粒,暗紫色的點是肝細胞的細胞核。

密集的紫色點顯示肝細胞有發炎迹象。

肝纖維化圖像,顯示肝臟出現粗厚纖維,包圍肝細胞。

-------------------------------------------------------------------------

脂肪肝可致肝癌

黃煒燊表示,有外科醫生臨床發現,過往十年甚少發現具脂肪肝病史的肝癌病人,近年卻明顯增多,並指出10至20%脂肪肝患者會有脂肪性肝炎,其中有約20至30%會於十年內演變為嚴重肝纖維甚至肝硬化,這些患者中約有1至4%患上肝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