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是都市人普遍的健康問題,緊張、壓力、疾病、睡眠不足, 甚至是3D電影等視覺刺激,都可引發惱人的頭痛。撇除疾病引致的繼發性頭痛,港人最常見的則屬於原發性頭痛,包括緊張性頭痛及偏頭痛。當頭痛來襲,你能辨別自己屬於哪一種嗎?
香港大學醫學院基礎及臨牀疼痛研究所所長張志偉醫生指出,頭痛可分為不同種類, 主要包括「原發性頭痛」(Primary Headaches)及「繼發性頭痛」(Secondary Headaches),前者並非由其他病症所引起,後者則是由其他病症如腦部病變等引起的痛症。
緊張性頭痛:左右對稱
大部分頭痛患者都屬於原發性個案,當中最常出現的是緊張性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s)和偏頭痛(Migraine)。張志偉稱,緊張性頭痛可出現於任何年齡人士身上,它引發的痛楚是對稱的,頭顱像被箍緊緊地罩着;疼痛較常出現在前額和後枕,發病前沒有異樣。患者的發病時間長短不一,大約介乎半小時至七日,患者以女性居多,但與家族病史沒有關連。至於偏頭痛,張志偉稱,患者首次病發常見於二十至四十歲,也有約兩成半人會於十歲前病發,半數患者有偏頭痛的家族病史。病發時,痛楚位置可出現在單側或兩側頭部,疼痛可持續四至七十二小時。女性患者較多,男女比例為一比三。
偏頭痛五部曲
偏頭痛的發病模式可分為五個階段,包括:前驅症狀、預兆、頭痛、緩解期及頭痛後期,但並非所有病人病發時都會出現全部階段。約六成病人會出現前驅症狀,包括口味改變(如喜歡吃糖果等甜食)、感到疲倦、常打呵欠、怕光和怕聲音等,之後可於數小時或數天後出現偏頭痛預兆。
約一至兩成偏頭痛病人於頭痛發作前會出現預兆──即視覺、聽覺、味覺或嗅覺的幻象,例如看見閃光、感到噁心等。病發時病人會感到眼窩後、額頭、頭部兩側隨着脈搏「一下一下」地跳動而痛楚,有時會蔓延至後頸。在嘈雜、強光的環境,以及劇烈運動等都會令頭痛惡化。
偏頭痛 兩派解說
雖然醫學界綜合出偏頭痛的病徵,但確切的成因依然未明。香港港安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姚桂冰表示,目前醫學界對偏頭痛的成因機理未有一致定論,有兩派試圖解釋偏頭痛的成因,一是認為腦血管過度收縮或擴張引起偏頭痛。若對味精、咖啡因、芝士、朱古力、紅酒等食物敏感,可能會刺激腦血管收縮;經期期間女性荷爾蒙轉變,也可誘發腦血管收縮。
張志偉則稱,腦血管的擴張和收縮,可刺激連繫血管的神經線,在神經線變得敏感的情況下,血管擴張收縮時,便容易產生隨脈搏跳動的痛感。
至於另一派別的解釋,姚桂冰說,有指是因為某些原因刺激了腦神經,導致神經線周遭的組織發炎,引起腦血管收縮,從而引發偏頭痛。外界信息如強光、聲音等都可能刺激腦神經,使頭痛情況愈來愈嚴重。
3 D 致偏頭痛? 無足夠證據
近年3D立體影視技術大行其道,有部分看過3D效果的電影戲迷抱怨「貼錢買難受」,投訴3D電影引發他們出現暈眩作嘔、怕光及頭痛等類似偏頭痛的不適反應。3D畫面真的會誘發偏頭痛?
張志偉稱,過往有醫學研究發現,3D畫面確會造成眼睛疲勞等視覺不適等負面影響,但目前仍未有足夠研究證明,3D畫面會直接引致偏頭痛。他說:「兩隻眼聚焦點不同,看畫面久了,便會眼睛疲勞,出現眼攰、眼痛、流眼水,甚至視力模糊等不適反應。但即使日常看2D(平面畫面)、長時間看電腦畫面,也會有不適反應。」
他續稱,看2D畫面時,我們一般只會專注於主角身上,但在3D畫面中,主角四周的事物會立體地縱橫交錯出現,使畫面更為逼真,這些強力的視覺信息刺激,可能會引致頭痛,出現暈眩等像似「暈浪」的動暈症(motion sickness)症狀。
感官信息混亂 腦神經失調
另外,姚桂冰指出,3D顯示技術會讓人看到立體移動的影像,但身體其他的平衡感官如控制肢體平衡的內耳平衡系統,卻沒有收到肢體移動的信息,如此會導致人體感知產生混亂,腦部接收的信息及作出協調時可能出錯,導致頭痛。
撇除感官刺激,緊湊的劇情、充滿壓迫感的氣氛,也可能增加壓力導致頭痛?張志偉表示,人們面對壓力及情緒緊張時,都有機會誘發緊張性頭痛,但由觀影造成的緊張壓力多屬短暫,所以造成的頭痛一般也屬短暫。他強調,雖然理論上官感刺激可能會引致類似偏頭痛的病徵,但頭痛種類也有不少,3D畫面會誘發哪一種頭痛,醫學界暫時仍未知曉。
濫用頭痛藥易依賴
姚桂冰提醒,輕微頭痛可藉坊間一般的止痛藥物紓緩症狀,但患者不宜盲目依賴藥物減痛楚,否則可能要不斷增加藥物劑量,需承受藥物副作用風險,故建議患者從減低誘發病痛的因素着手,例如早睡早起、多做運動等。若是偏頭痛發作初期,可嘗試逗留在黑暗和寧靜的房間休息或睡覺,縮短頭痛時間。
張志偉提醒,有偏頭痛、動暈症及容易眼睛疲勞人士,屬於易受3D畫面影響而不適的「高危一族」,若在觀看3D影像期間或之後出現頭痛不適,日後應避免或減少接觸這類娛樂:「目前就3D影像導致頭痛或偏頭痛的研究太少,無足夠證據證明3D 對人有害還是無害。看戲是一種娛樂,如果看3D會不適,便不要再看。」
-----------------------------------------------------------------------
頭痛為香港常見慢性痛症
香港大學及香港城巿大學於201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1,731名聲稱有持續出現痛症至少三個月的十八歲或以上港人中,近兩成表示曾經出現頭痛,是繼下肢和背部後第三大常見出現疼痛的部位。
-----------------------------------------------------------------------
兩種頭痛可同時病發
港大醫學院基礎及臨牀疼痛研究所所長張志偉醫生指出,雖然緊張性頭痛與偏頭痛的病理相似,但病徵及病發時間等不盡相同。部分病人有可能同時出現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有時候會先出現緊張性頭痛,然後慢慢浮現偏頭痛的徵狀,很難劃清界線。
為幫助診斷頭痛類型,患者病發時應留意並記下頭痛發作前後的身體異常狀況、病發日期、頻率和時間長短等資料。如有懷疑,可考慮接受電腦掃描檢查,排除繼發性頭痛的可能。
-----------------------------------------------------------------------
刺激腦血管或腦神經的食物
朱古力: 可可含化學物質(Phenylethylamine)
芝士、煙燻魚類:含化學物質酪胺(Tyramine)
代糖:含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
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含化學物質亞硝酸鹽及硝酸鹽
其他:味精、酒精及咖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