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移民夢碎】調查指包括華人移民第二代收入難比白人同行
(2024/2/21)
【明報專訊】許多來到加拿大的移民,受自身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所限,難以在加拿大實現階層的跨越,便將希望寄託在兒女身上,希望他們能做得更好,但這個美好的願望似乎以北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
許多移民家庭普遍的夢想是,新移民自己努力工作養家糊口,同時督促孩子在學校取得好成績,以獲得一份高薪工作,將來擁有與其他加拿大人相同的機會。
但根據周三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每一批出生在這裡的第二代加拿大人,在收入方面都比已落腳的白人同行更差。對於某些族群來說,即便他們受過更多的教育,但情況依然未能改變。
研究的作者、多倫多大學社會學教授雷茨(Jeffrey Reitz)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這些群體在勞動市場上的收入都比同齡的主流第三代英裔加拿大人面臨更大的困難,這其中黑人群體落後得愈來愈遠。」
研究人員整理了2001年、2011年和2021年的加拿大人口普查和全國家庭調查,研究在1966年至1995年之間出生的3批(1966-1975;1976-1985;1986-1995)第二代少數族裔加拿大人,當他們在26歲至35歲的時候,他們的教育和收入差距。這其中包括華人、黑人、菲律賓人和拉丁美洲人。
研究發現:每個第二代受研究對象,都接受了越來越高的大學教育,在許多情況下超過了同齡的第三代或更高代的加拿大白人;
就第二代之間來相互對比的話,白人、華裔和南亞人的第二代都比自己的父輩有更高或相對較高的教育水平,但黑人和拉丁裔的第二代的教育水平卻是連續下降;
與已經站穩腳跟的加拿大白人相比,第二代的少數族裔加拿大人的收入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普遍都較低,但華裔和南亞裔除外;
加拿大黑人的收入下降最為顯著。在1966年至1975年間出生的第二代黑人男性,收入比同齡主流男性低15.2%;到了第三批1986至1995年出生的二代黑人,收入比同齡主流少33.4%。在1966年至1975年間出生的黑人女性,收入比主流基準高出17.6%,但到了最後一批,收入就比同齡白人少了10%;
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二代拉美加拿大人的收入,相對於加拿大白人來說逐漸下降,尤其是女性。
雖然整體下降可歸因於全球技術進步和勞動力市場變化,使工作日益兩極化為高技能和低技能類別,但多倫多都市大學的班納吉(Rupa Banerjee)表示,這對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的影響較小,但會使那些已經陷入困境的人進一步落後。
父母是斯里蘭卡泰米爾移民的維馬拉達桑(Vimaladasan),如今已經29歲,已經獲得碩士學位。她從10幾歲起就在餐館和便利店打工,她說她能感受到就業市場的競爭,但社會經濟背景和人脈網絡在打開機會之門和取得財富成功上,可能比教育程度發揮更大的作用。
「如今碩士學位普遍到和學士學位已經沒有什麼差別。當年我擇業的時候,學校沒有支持和指導我有什麼職業選擇。」
維馬拉達桑認為雖然一個人的學習內容對將來的收入很重要,但就業方面存在歧視。即使她的英文毫無口音,但在求職時仍有困難。她靈機一動把簡歷中的名字添加了一個中間名「尼娜」,結果回應的僱主數量暴增。
「你的名字仍然很重要,他們更喜歡有白人名字的棕色人種。」
報告的另一位作者、麥基爾大學教授阿傑蒂(Wendell Nii Laryea Adjetey)指出,在民權運動時期,許多黑人家庭設法實現了中產階級地位,但在後工業化時代,那些對教育程度要求不高的工作類型消失,這些黑人家庭失去了經濟保障重新跌回社會下層,使第二代黑人在收入潛力方面更加脆弱。
|
|
|
|
 |
|
 |
 |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
|
|
|
|
|
 |
|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MING PAO DAILY NEWS |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
 |
|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Tel.: (416) 321-0088 Fax: (416) 321-9663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