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腸子比實際年齡老還是年輕?最容易觀察的就是每天的便便狀況。腸道健康的第一個指標是糞便,建議每次上完廁所後別急着沖掉,仔細看看便便的形狀、顏色等,是否有異樣,以及排便的習慣,都是腸道健康的信號。
排便頻率 3 天1 次是正常
胃腸肝膽科醫生許文峰表示,排便頻率從1 天3 次到3 天1 次都是正常的範圍,依照個人的情形而定,有人吃得很少或是腸道蠕動較慢,可能3 天才排便1 次,有人排便較順暢,1 天可以大便2 ~ 3 次,如果大便的形狀、顏色都正常,就代表腸道很健康。
若大便頻率突然改變,例如本來2 天解1次大便,變成1 周上1 次,或是1 天本來大便1 次,忽然變成大便3 ~ 4 次,就要提高警覺多注意;建議當自己感覺到不舒服,或是症狀持續1 ~ 3 周以上,一定要求診,由醫師來判定排便習慣改變的原因,常見的可能是功能性改變,包括大腸激躁症或是腸道蠕動功能不良;細菌或是病毒感染 造成的腹瀉,或是最不樂見的大腸癌。
粗細應像2 圓硬幣大 心理因素可能改變形狀
許文峰指出,正常的大便粗細應該像2 圓硬幣的大小。一般來說,若是大便突然變細,有可能是肛門出口狹窄引起,最害怕是直腸腫瘤造成阻塞。不過,心理因素也可能改變大便形狀,例如壓力大時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腸道蠕動異常,使排便受到影響,此時,就可能發現大便形狀改變,如果是短暫1 ~ 2 次沒有關係,但若持續就要注意。
形狀要呈香蕉狀、浮在水面上3 種情況應特別注意
此外,健康的大便形狀是一長條狀,看起來像是稍微風乾的香蕉,而且要漂浮在水上,代表便便的水分足夠,不會太過乾硬;若表面有些許的氣孔,則意味着攝取充足的纖維。許文峰提醒,以下幾種便便形狀要注意:
1、羊大便狀
代表糞便水分不夠,可能是因為在腸道停留時間過久,水分不斷被吸收的情況下,糞便就會變得又乾又硬,或是水喝得不夠多,蔬果量也不足。
2、不成形狀飄散開來
有點像爛泥巴的模樣,代表腸道蠕動速度太快了,可能因為有腸躁症,解便次數過於頻繁,建議多紓壓有助改善。
3、水便狀
比泥狀還稀,代表腸道正受到細菌或病毒的侵略,可能罹患腸胃炎,或是吃了不潔的食物或飲水,應該要看醫生。
顏色以黃色或粟色最好 其他顏色持續太久需就醫
健康便便的顏色應該是黃色或粟色(土黃色),但是排便顏色可能跟前一天吃進去的食物有關,比如吃多了紅色火龍果、仙人掌果汁等,隔天可能會大出紫紅色大便;前一天吃了大量豬血或鴨血、紅肉或藥物如鐵劑等,也可能讓便便呈現暗黑色,這時不要慌張,若為食物引發的排泄物變色,且停用該食物就未再出現糞便變色身體也沒有不適,即不用擔心。
許文峰提及,當便便呈現以下顏色,就要多加注意,若是持續數天,務必就醫, 找出異常原因:
◎偏黑色
有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是來自於胃、十二指腸或其他上消化道位置的出血,而血液經胃酸與消化液作用後,使糞便呈現黑色。常常像柏油的樣子,並有特殊臭味,也稱為「瀝青便」。出血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其他原因包括食道或胃靜脈曲張、糜爛性胃炎或胃食道接口的撕裂傷、血管增生異常甚至是腫瘤。
◎鮮紅色
大便時噴射出鮮血或是鮮血混雜在糞便中,看起來呈鮮紅色,有可能是痔瘡或腫瘤所導致。有人覺得是痣瘡破裂流血,對於便裏有鮮血不以為意,但大腸癌的一個警訊是「血便」,大便混雜黏液血絲時,有可能是息肉或腫瘤因糞便摩擦出血,混合大便呈現紅色或暗紅,所以,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徵兆之一,為求謹慎還是就醫檢查較安心。
◎灰白色
有可能是膽汁分泌受到影響,常見造成的原因與膽管阻塞有關,為膽道結石或是腫瘤,絕對不可忽視。
◎綠色
有可能是腸道的細菌作用不足,或是與膽汁分泌過多、消化不良有關;有些腸躁症的患者也易解綠便,因為經常性腸道蠕動快,膽汁未能與食物及腸道細菌作用混合,造成綠色外觀。
此外,而有腸炎的患者或是長期服用抗生素,也可能會有綠便產生,甚至伴有腥味和不成形的外觀,建議要到醫院檢查。
便便味道 不能證明腸道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大便的味道與腸道健康有直接相關。許文峰強調,有人吃肉或豆類等較多的食物,大便味道酸臭,這是因為蛋白質分解之後產生氨或硫化氫等物質,而造成味道比較重,但不代表腸道有問題;當然,吃太多肉會造成身體負擔,因此,也相對代表腸道負擔重,可能飲食配比要調整。
不過,也有一說,因為腸道也有好菌及壞菌之分,在健康的狀態下,體內腸道的好菌會多於壞菌,但當受到飲食、疾病、生活習慣的破壞之下,壞菌會漸漸變多,甚至比好菌還要多,一旦腸道內的好壞菌失衡,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腸道疾病,大便的味道也開始變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