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空氣轉乾冷,皮膚容易出現搔癢變化,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癢起來更是要人命!患者更首重「皮膚保濕」,選擇適當的保濕劑就非常重要,醫師就特別整理出乳液、凝膠、油膏挑選技巧,更提醒使用綿羊油、馬油等動物油,誘發過敏機率較植物性脂肪高,民眾也要格外小心。
根據「2020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共識」,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依嚴重程度分別施以不同的治療方針;初期病人建議以保濕劑為主,維持皮膚保水度,針對局部病灶可塗抹類固醇藥膏,如還有癢感則會加上口服抗組織胺來改善。選對保濕產品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照顧很重要。
小兒過敏感染科兼任主治醫生陳俊仁於指出, 保濕劑可分成乳液(Lotion)、 凝膠(Gels)、乳霜(Creams)、油膏(Ointments)。陳俊仁指出,乳液是水跟乾粉混合而成,保濕性較差,凝膠則加了揮發性酒精,會造成皮膚乾燥,不太適合,至於乳霜跟油膏的基底是油,保濕性較好,缺點是有時會毛孔阻塞,造成毛囊發炎。
在夏季時可塗抹乳液,到了冬天可以用乳霜或油膏等較保濕的產品,並按身體部位不同使用,如:身體較乾燥的部位使用油膏,輕症部位則塗乳液或乳霜,至於保濕劑的選擇方面,最好是無香精和添加劑的產品,而綿羊油、馬油等含動物性脂肪成分的產品,誘發過敏的機率比植物性脂肪高,仍要視每個人不同的膚質,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台灣食藥署提醒,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時,醫生常會使用口服或外用抗組織胺、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需長期服用,但有些家長會擔心藥物副作用不讓孩子吃,反而讓患童不停搔抓使病情惡化,只要做好保濕並配合醫生正確給藥,無需過度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