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面對輸的時候更加多,不要只教孩子如何去贏。」這是上期所談到的「8 不教育觀」的第3 個「不」。文章最後說到,不要小看孩子輸不起的後果,一旦形成根深蒂固的心態和人格,最終將連累他整個人生。那麼,對家長來說,如何避免孩子養成輸不起的心態呢?
助孩子抗衡成王敗寇風氣
我們的社會鼓吹弱肉強食,推崇勝者為王。我們的學校只重分數不看努力,只求名次不理感受。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孩子很容易就會把「輸」視作一件很可怕很可恥的事,會產生輸不起的心態,形成輸不起的性格。
所以父母在家庭中便不應再助長社會上學校裏這種成王敗寇的文化風氣和意識形態,而是要幫助孩子與之抗衡。
父母首先要注意的,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態度。比如有的父母一知道孩子考得高分就笑容滿面,讚揚慶祝,卻不去了解那個分數和名次代表孩子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能力;有的父母一見孩子成績不好就板起臉孔,責備催谷,卻不去了解孩子付出了多少努力,有怎樣的感受。這些言行反應都是在有意無意間向孩子展現自己對「贏」的過分重視和對「輸」的過分抗拒。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贏輸的反應也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孩子經常在家中看到父母在打麻將時贏便笑,輸則「反枱」的表現,當然更難養成「輸得起」的心態。
必須要提醒家長的一點是,當我們說要培養孩子「輸得起」,並不等於說每當孩子輸了、失敗了就是好事。有些家長(甚至是教育工作者)受「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是最好的學習」、「擁抱失敗」之類的情緒口號所誤導,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對孩子的失敗不以為然,甚至歡迎。考試不及格,沒問題,失敗是成功之母;比賽輸了,沒問題,失敗是最好的學習;把事情做壞了,不要緊,我們要擁抱失敗。
建立成長方向和動力 才算輸得起「輸得起」並不是「輸得好」。「輸得起」是在遇到失敗時懂得如何去應對和自處,並且能夠轉化為成長(甚至是成功)的助力。失敗如果要有助孩子成功(成長),失敗如果能讓孩子從中學習,必須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失敗者有明確成功(成長)的方向和動力。
科學家的試驗失敗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想發明、發現、證明的是什麼,以及為什麼,那就是成功的方向和動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幫助孩子先建立成長的方向和動力,而只是單純地要孩子學習接受失敗,甚至以孩子能夠不斷地承受失敗而驕傲,這只會讓孩子在成長中不斷調低自己的人生期望而已。這樣的失敗沒有任何學習的成效,也沒有任何成長的價值。這不是「輸得起」,這是真正的失敗。
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