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生蛇 藥物 手術 輔導 - 三管齊下

[2012-09-12]

眾多慢性痛症中,我會說神經痛患者最孤獨,只因他們形容的那些給風吹已覺得似火燒、衣物磨擦患處也像針拮刺痛的痛感,就算描述得再具象再仔細再七情上面,對於如此輕度刺激帶來的「痛到死」反應,無病無痛者根本難以明白。
因藉痛與苦只能自知的無助感,此症患者常見會痛到哭泣、痛到失眠抑鬱,甚至痛到要求死, 而論疼痛程度,原來以帶狀皰疹(生蛇)後出現的神經痛最痛……

撰文:YAM
攝影:葉漢華
部分圖片:Getty images

胸口神經痛突然而來

兩年前的炎熱七月,當時七十七歲的馮德恭婆婆忽然患上帶狀皰疹,自此患處似針拮般的刺痛感,不曾離開過她。
「開初發病我也不為意,只是晚飯時突然頭部劇痛,我以為很小事吃過止痛藥就睡。」誰不知痛了一整晚,翌日醒來,她由左胸到左上背已半圈狀的長滿水泡,粒粒似黃豆般大。「水泡密密麻麻的很嚇人,且左胸至腋下位置很痛,後背則痕癢得很。」

速往急症室求診,醫生確診她罹患帶狀皰疹,即俗稱的生蛇,幫她打了止痛針、包紗布防感染,又處方止痛藥、抗病毒藥,以及止痕藥給她洗身。「但藥物的止痛作用沒多少,我仍然痛到吃不下,亦痛到睡不了。」

由於愈活動愈加劇疼痛,她能做的只有坐着或向右靠躺着休息,別說做了十多年教普通話的工作要叫停,連落街買餸也痛到做不了。「痛了三日,我再看私家醫生轉了止痛藥,但痛感仍沒多少紓緩,捱痛大約一周,表面的皮膚水泡慢慢結痂收水,我還以為會好起來,怎料痛感繼續由身體入面發出來。」

接受介入治療減痛4 0 %

痛感變成由內而外,馮婆婆形容為「痛得不得了」,不單行快步心跳加速會痛、衣服觸及患處皮膚會痛,就連吞嚥冷熱食物她也覺得胸口痛。「因為痛,我變得只能吃暖和食物,睡覺要側着右身睡不能反身,步行時右手要拈起左胸前的衣服,很多時痛起來我要用手輕按左胸位置,希望減低胸肌活動造成的刺激痛感。對於這種種因神經痛衍生的行為,旁人不會明白,只有我自己知有幾痛,嚴重時真的會痛到喊。」

輾轉到醫院覆診,個案轉介痛症科,去年醫生建議她做介入治療,在痛處對應的脊椎神經系統位置直接注射藥物,以阻截神經線信號。「首次治療後,我是有點麻痺感,數周後漸漸覺得皮膚觸及衣物的痛度減低了,算有少許進步。」但事隔半年,痛感回歸,今年初她轉用抗神經痛藥物,並接受另一種介入治療:射頻治療,通過熱力刺激直接令神經線減低敏感度。

「這次治療後我的痛感減了四成,降至一個『可以忍受』的痛度水平,基本如衣物磨擦已不大會痛、一般企定或坐定不動不痛,甚至吃雪糕及睡覺反身也OK。唯一是行得急心跳快胸口依然會痛,左手做一些轉肩或舉手動作仍有點扯着痛。」問治療可有造成困擾的副作用,她笑一笑的說:「其實我這樣跟你談久了,胸口也在痛,治療令我出現口乾副作用,話說得多口乾起來便會刺激敏感了的神經,引發痛感,只是痛度我忍受得了,說話時記得多停頓飲啖水,現時連教書工作我也應付得來。」

長者生蛇後 四成神經痛

人到老年,馮婆婆迎來人生第一個慢性病: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HN),她頻說「別人生蛇數周便可痊癒」,也不明白何故自己會給痛症纏身。但原來像她般「不好彩」的長者比率,一點也不低。伊利沙伯醫院麻醉科顧問醫生黃河山表示,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發病率平均約20%,其中年逾六十歲的長者組羣「中招」機會更可高達40%。

「此症是很常見的神經痛症,特別年紀愈大免疫力轉差,潛藏人體脊椎神經線細胞內的帶狀皰疹病毒,便有可能伺機活躍,沿着神經線在對應皮層神經區域局部復發,在皮膚上長出可引致劇痛的帶狀皰疹。正常帶狀皰疹會在數周內萎縮、結痂並痊癒,但身體機能轉弱的長者,神經線較易受損病變,致使疼痛信息『牢記』在大腦神經系統,痛感不再隨水痘消失,在患處形成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症狀。」

針刺、刀割、火燒

因神經變得「敏感」,他指此症患者普遍有痛覺過敏反應,一般正常觸感如衣服摩擦、空調風吹等都會令患者產生不正常的針刺、刀割或火燒的疼痛感覺。「部分個案甚至會有自發性疼痛,即沒有受任何外物刺激,痛感也會從身體發出來,令生活質素大受影響,亦易引起詐病詐痛之類的誤會,常見患者多有失眠、焦慮或抑鬱情緒,痛到想死的病例都有見過。」

基於發病皮膚神經區域較大,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疼痛度,從來是神經痛症之冠。「由於神經線修補過程很慢,且受破壞後神經系統已可能出現『病變』,要減低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發生率,方法是盡早對症診治處方抗病毒藥物,藉以減少體內的帶狀皰疹病毒活躍度,希望盡量減少神經線受破壞的程度。」

神經痛難根治只能控制

至於不幸「有食藥仍給神經痛纏身」的個案,黃醫生直言要抱有「與痛共存」的心理準備,只因慢性神經痛很難根治。「像馮婆婆的個案,她藥物療效不理想,根據『蛇蹤』分析皮層神經區域,檢查發現帶狀皰疹病毒作惡根源在胸椎左方第三、四及五節神經線,便嘗試進行介入治療,第一次在病位注射局部麻醉藥及類固醇,已發現有減痛反應,到藥物失效再第二次進行射頻治療,便進一步透過脈衝射頻熱力適度破壞神經線,使神經線敏感度減低。至此其主觀痛感才有超過三成以上的減痛療效,顯示並非安慰劑效應。」

減痛路漫漫,他強調神經系統很複雜,臨牀會建議患者配合物理治療、心理輔導等方法重整生活,盡量減低痛症對生活質素造成的影響。

--------------------------------------------------

正讀神經痛症

神經痛症一詞,自1994年起被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ASP)正式納入為疼痛診斷之一,正確理解是因神經系統「受損」或「病變」後所引起的痛症,常見病因包括: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正常生蛇一至兩周會收水結疤痊癒,惟部分病人痛感從此會跟身不退。

神經線創傷:因意外及手術原因,截肢或傷口位置的神經線給截斷,令神經系統出現病變傾向,產生「幻肢」或神經敏感反應,腦部持續收到強烈疼痛信號。

糖尿病併發症:神經線受血糖破壞,令疼痛感覺變得遲鈍,增受傷風險。

中風後遺症:因痛覺神經受損,造成半身劇痛感。

藥物副作用:部分舊式化療藥如Vincristine,存在引發神經痛的風險。

神經線長期受壓或刺激:例如坐骨神經痛、腫瘤擠壓神經線,或臉部神經受刺激的三叉神經痛。

--------------------------------------------------

對症治療:
藥物+手術

神經系統遍及人體,由腦部連接到脊髓神經再分佈去身體手腳,所以神經痛症的治療,診斷須配合電腦掃描等檢查,準確找出疼痛信息產生的受損或病變的神經所在,再針對性的以藥物及介入治療減痛。

藥物:抗神經痛藥物包括抗抑鬱藥如Amitriptyline、Duloxetine及抗癲癇藥如Pregabalin、Gabapentin等,臨牀具減低神經線敏感化療效,持續低劑量服用可減少發作次數及程度。

介入治療:藥物療效不佳後使用,可阻截神經線傳遞不正常的痛覺信號。治療方法一是局部麻醉,配合X光顯影技術,針刺入對應痛感的神經系統位置,直接注射麻醉藥及類固醇藥物,以緩減痛感「賺取」時間給神經線修復,藥效可維持約半年。另一種較長效的射頻治療,則以脈衝射頻取代藥物注射,在病位釋放熱力適度破壞神經線,直接令神經線減低敏感度,減痛療效約維持一至兩年。

--------------------------------------------------

防病疫苗

針對帶狀皰疹病毒的疫苗, 主要是水痘預防疫苗,通常建議兒童一歲後注射一針,四至六歲接種第二針,保護率約有九成。另外,美國食品及藥物控制中心(FDA)亦批准一種用於預防長者生蛇的疫苗Zostervax,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更建議六十歲或以上,包括曾生蛇的長者注射,然而此疫苗暫未在本港普及應用。

「生蛇」在哪裏?

跟首次出水痘的全身性發作不同,二次發難的帶狀皰疹病毒只會按所潛藏神經線位置,在對應的皮層神經區域發病,例如病位在胸椎,便會在前胸至上背部位長出帶狀水痘。由於人體的感覺神經從脊髓開始左右分開,故帶狀皰疹通常會在身體單側出現,左右兩側同時生蛇並不常見,而就算真的生蛇圍繞身體一圈也不會致命。

你身體有帶狀皰疹病毒嗎?

答案請問媽媽。事關兒時曾感染帶狀皰疹病毒出過水痘者,病毒就會潛藏在脊椎的神經線細胞,暫時未有藥物可徹底消滅它。其中,人體脊椎的神經根位置,正是帶狀皰疹病毒喜歡潛藏的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