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外間人常誤以為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只在「坐唔定、上堂遊魂,做事衝動情緒化」的孩子身上才會發生,但實情是此症兒時沒處理好,有過半以上的兒童患者,病徵可持續至成年,令其生活處處碰壁。雖然此症表面看來沒有即時傷害,但對個人成長卻影響深遠,如沒好好處理,足以左右一生,所以愈早介入診治,效果愈好,家長們就更不能掉以輕心。
兒童病發率約5–7%
根據醫管局資料,2013/14年度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十八歲以下患有ADHD(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約有八千多人,兒童發病率約為5–7%不等,而男孩比女孩發病更高三至四倍。成年患者現時約數百人,更有增加之勢。精神科專科醫生苗延琼解釋:「現今社會要求提高,競爭性大,孩子升上小學,學習環境及模式跟幼稚園不同,會要求「坐定定」及需要有高度專注力來學習,很多衝突及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了孩子長遠成長及學習着想,家長便必須正視問題,加上公眾教育意識提高,所以多了人們關注此病。」
七成是遺傳
大腦前額葉(Frontal lobe)是負責規劃及組織能力,但ADHD的患者這部分功能出現變異,更有醫學研究指這類病人的腦部前額葉較正常人薄,故影響了腦神經傳導物「多巴胺」(Dopamine)分泌失調,苗醫生指會導致出現病理上以下四種症狀範疇:
1.注意力不集中及易受外界干擾
像作業、考試上粗心大意,會跳題作答;作文不懂寫作;工作或遊戲時很難維持注意力,只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才專注;經常遺失書簿及工作用品;對規劃工作有困難;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等。
2.進行靜態活動有困難
討厭沉悶;課堂或其他需要安靜的場合,會經常離座、坐下也會手忙腳亂或扭動身體、在不適當的地方亂跑亂跳、對安靜地遊玩如畫畫、聽音樂會等有困難;經常處於活躍狀態及經常不停說話等。
3.行事衝動不顧後果
每每想到就去做;講說話只顧自己;經常打斷別人說話或打擾人;別人未說完已經搶答及輪流活動時難以等待等。
4.情緒及行為問題
有感覺統合失調;脾氣差;霸道專橫及有對立反抗行為;情緒化;面對挫折忍受度低;低自尊;經常堅持他人滿足自己的需求等。
至於成年患者,通常20–30歲時病徵會較明顯,過動行為會減少,但衝動、專注力失調情況卻會變本加厲。這類患者會經常怕煩怕悶又善忘,對處理冗長文件會難於處理及完成,討厭開會,經常轉工,說話口不擇言,婚姻易有出軌。除此他們愛尋求刺激,易有濫藥、酗酒、開快車及賭博情況。很多時因一時衝動,而進行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如結婚生仔或投資等。情緒上,易自尊心受挫形成抑鬱及焦慮等。難怪在不同國家普查發現,囚犯中患有ADHD的比率極高。
苗延琼表示:「到現時此症成因未明,只知道有七成個案是遺傳。但因此病是屬於神經發展障礙,相對自閉症沒有一個明顯的治療黃金期,愈遲醫治,情況會累進式變得愈來愈差(accumulative disadvantage)。這就像近視眼,沒有適合的眼鏡去改善視力,最後近視度數只會不停加深。」不過,苗醫生又提醒家長,不用過分擔心憂慮,縱然有遺傳基因,也不代表是世界末日。它只增加發病的傾向,卻不是必然結果。會否患上這病,還要看後天的成長環境,如是家庭每天都是打罵吵鬧,管教方法混亂,造成心理壓力過大,當然更容易誘發患病,或令原本的病情變得更差。
臨牀心理學家葉妙妍也認為,外在環境的改變,對患者的病情也有不同的效果。像過度活躍的孩子,如入讀需要「安靜、坐定定」的傳統學校,可能引起衝突及投訴的機會較高;相反入讀校風較開放的國際學校,因為接納學生行為上有差異,或會有不同的效果。
確診非只靠評估量表
由懷疑到確診是否患上ADHD,非三五七日便能成事。無論是精神科醫生、兒科醫生或是臨牀心理學家,會先要家長、老師或成年人自己填寫問卷量表作初步評估(Screening),最常見有SWAN, CBCL, ADHDT, ADHD Symptom Checklist等量表。不過,量表得分高,也未必就患有此症,更重要靠多次臨牀面談及行為觀察,並可能加上標準化的專注力測驗,才可以確診。現時通常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在2013年修訂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DSM 5) 的準則作診斷,而患者要在12歲前已發病,並持續6個月或以上,在學業、工作或社交生活上造成損害等。
其實ADHD只是統稱,還分三種不同類型,包括:專注力缺失型、過動易衝動型及複合型(即專注及過動兩種皆有)。據有研究指,女孩多有專注力不足,但較難被發現;男孩則多是過動衝動,易被發現。苗醫生指,隨着孩童不斷成長,ADHD也有不同時期的特徵,當中以青少年期,家長更要加倍留意,像成績退步、學習動機減弱、行為衝動、易叛逆頂嘴、特別容易沉溺於網絡世界,甚至成癮,濫藥、自卑或結交朋友困難等。
藥物,吃與不吃?
治療此症,家長首要學習接受孩子外,還要抉擇孩子是否要吃藥或是進行以認知行為治療作治療,或雙管齊下。苗醫生指治療ADHD的藥物,主要是幫助改善腦部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的不平衡,從而改善腦部對衝動、過分好動及專注力的控制能力。故此藥物分為兩大類別:一是中樞神經刺激劑及非中樞神經刺激劑。
中樞神經刺激劑的第一線藥物,是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包括短藥效的利達林(Ritalin)及長藥效的專注達(Concerta)。前者藥力只能維持3–4小時,而後者則能維持12小時。故兒童患者需要每天服用短效藥2–3次,或服用長效藥只需一天一次便可。從各國研究指此藥對65–70%的兒童患者,食用反應良好,除增強專注力,衝動行為也減少。不過,此藥也有其副作用,包括:食慾不振、失眠、頭痛、肌肉抽搐、情緒易低落或煩躁、腸胃不適等。
若患者有嚴重副作用,可考慮以非中樞神經刺激劑作治療。常用的有托莫西汀(Atomoxet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這是透過增加甲腎上腺素,而去增加多巴胺,副作用則是頭痛、惡心、嘔吐等。雖然有部分家長擔心藥物副作用,抗拒用藥,但苗醫生指,使用藥會較快和有效地改善病徵;此外家長普遍會在假期時讓孩子停藥,實施所謂藥物假期(Drug Holiday),但此安排可能令病情惡化。
ADHD患者也可獨領風騷
縱然這疾患引起的問題多多,而且情況普遍,但不代表患有此症者便一事無成,像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名畫家畢卡索、美國水怪菲比斯、著名DJ森美都是ADHD患者,但都在其範疇上一展所長。特別是因患者不甘寂寞,愛挑戰的傾向,常會想到很多具創意的新點子,患者不妨考慮像演藝人、唱片騎師、急症室醫生和護士、記者、地產經紀、售貨員等類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