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雲,曾當空姐,見盡各地美景和華衣美食,然後轉到舞蹈團做推廣,沉醉於魅惑迷人的藝術世界。及後發覺外在璀璨治療不到脆弱心靈,遂跑去念書當臨牀心理學家,幫助情緒病患者回復健康。(mpwemilycheung@omghk.com)
生病是很孤獨的一件事。
縱使人人都知道自己也有病倒的一天,可是一旦身邊的人病了,又是如癌症這樣會致命的病時,可能會如電影《風雨同路兩支公》裏的女朋友一樣忌諱,不願陪患癌男主角踏足醫院,因為不想被醫院充滿的「負能量」沾染;或者如那班同事和泛泛之交般,盲目安慰病人會沒事,卻搔不着癢處。
大病時想的是什麼?除了陪伴進出醫院、聽報告之外,如果患的是可大可小的疾病,最需要的不是身邊人說了無把握的「會好起來的,不用擔心」,畢竟,無論客觀的存活率如何,生與死,不就如電影原本的名字50/50所講的一半一半機會:要不活下來,要不死掉嗎?有時朋友會積極提供食療秘方、最新研究結果等,實用,但不及那位朋友自己真正 "be there",與你一同面對那駭人的病,肯定你那些奇怪、複雜甚至難解的感受。我因為病而更赤裸地面對死亡的時候,希望身邊的人不會說「常常把死字掛在嘴邊,又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會死」,而是對我溫柔一點、包容一點、珍惜相聚的時間。病已經太沉重了,我喜歡體貼的幽默。年前做手術,懼怕各樣後遺症時,陪伴我的女朋友突然問我的外科醫生:「手術後還可以穿比堅尼嗎?」是貼心地比我更關顧我自己。
我的朋友蔚芸剛做完婦科手術。她回想一個人在醫院等做手術時,竟然想起離婚已數年的丈夫。「以為早已忘懷,誰知緊張關頭,牽掛的仍是他。我寫了一個口信,卻在牀上輾轉遲遲不敢送出:萬一他置若罔聞怎麼辦?想不到我仍然那樣怕被他拒絕。我等到入手術室前的最後一秒,才按了送出鍵,然後把電話關進抽屜,無從再擔憂。結果,手術後,他人來了醫院,心裏感到一陣溫暖。」
千瑩的是另一個故事。從診斷到動手術,她都沒有告訴早已貌合神離的丈夫。在等入手術室前的幾個小時,她反覆在想可能的後果:工作要減量?能負擔以後的生活嗎?起居飲食可需要人幫忙?可是,所有的盤算,都沒有她丈夫的份兒。千瑩感喟:「因為這一病,我知道:我和他真的完了。」
生病是很脆弱的一件事,它把我們心裏最深的渴望都掏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