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以為肝炎像肺癆一樣成為歷史頑疾之際,原來它的陰霾仍未完全消散。據亞洲肝病學會資料顯示,現時香港慢性乙型肝炎帶菌者約有6.5%,四十歲後若未有好好護理,每八個帶菌者中有一個會死於肝硬化或肝癌。
儘管治療技術不斷進步,惟死亡率持續高企,反映患者缺乏檢查意識,以致錯失及早治療機會。可幸是在藥物發展上,除丙型肝炎有嶄新治療方案外,乙肝新藥物研究也在密鑼緊鼓中,有望為患者帶來根治希望。
84年後嬰兒感染率大幅下降
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全球慢性乙型肝炎帶菌者數量以亞太區及非洲地區最多,粗略估計約佔人口的百分之八。乙型肝炎(hepatitis B,HBV)向來是亞太區的高發區,現時中國的感染率約為7.5%,香港的感染率略低,約為6.5%,以700萬人口計算,帶菌者大概佔45萬人,比較之下,中國人口基數大,香港感染數字未算驚人,有賴香港政府於1984年全面實施新生嬰兒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令1984年後出生的嬰孩獲得疫苗保障,感染率由原本的10%大幅下降至少於0.5至0.1%。
慢性乙型肝炎帶菌嚴重可引致肝硬化,甚至肝癌,據香港醫管局統計,2012年首位癌症殺手依然是肺癌,肝癌位居第三,死亡人數大概為1,505人。相比中國每年死於肝癌人數約為三十五至五十萬,香港死亡率遠比中國大陸低,但因末期肝癌的致命率很高,若然乙肝帶菌者能及早做好預防措施,便可大大減低死亡風險。
每八名帶菌者一人死肝癌
大部分慢性乙肝由母嬰傳播,若嬰兒無打疫苗,95%會終身帶菌,若然不理會四十歲後每八個帶菌者會有一個死於肝硬化、肝癌。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程思遠(中國.國際)肝炎研究基金」創會信託人廖家傑說:「『不理』是什麼意思?一,一直沒有接受藥物治療,降低肝癌風險;二,無做超聲波檢查;據多年臨床經驗所見,絕大部分末期肝癌死亡個案,是因為死前兩三年前沒做檢驗,到發病時已是末期,自然神仙也難救。」正因為預防意識差,在過往十六七年,儘管防控乙肝病毒藥物的推陳出新,肝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只有輕微下降,比較兩者趨勢,一旦發病致命率更高達八成。
「八成是十分高的數字,幾乎一發現肝癌就實死,那為何會去到末期先知?事實上,癌症形成不是一兩個月的事,當感到腹痛、腹部頂着、消瘦,至少要兩三年時間,如果可以早些發現,便能及早接受治療,可省回高昂醫藥費之餘,最重要是保住條命。」
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是乙肝感染高峰期,1984年之前出生的還有一大批人未打針,那些人現時開始步入中年,病情影響陸續浮現。綜觀近年十年肝癌發病及死亡率趨勢,明顯反映人們的預防意識不足。
40歲每半年進行超聲波檢查
他強調,定期檢查是減少乙肝帶菌者死亡風險的關鍵。目前,全球三大肝病學會,包括美國肝病學會、亞太區肝病學會及歐洲肝病學會在2014年乙肝控病指引中均建議,慢性乙肝帶菌者於四十歲後應每隔六個月進行一次肝臟超聲波檢查,及甲胎蛋白檢驗。有人或許質疑,每半年檢查一次,有否需要如此頻密?廖家傑解釋,腫瘤形成之初,生長速度較慢,愈是後期,形成速度愈快,情況會愈變愈壞,腫瘤體積甚至可在數月間以幾何級數增大。「由0.5到1cm的腫瘤,約需二十二個月;由1到1.5cm,需要十六個月,但到了1.5到2cm大則只需九個月。超聲波未必檢查到太細的腫瘤,故重點是定期檢查。」
若腫瘤未超過4cm,均可以手術切除,或以射頻、化療等方法醫治,根治機會較高;相反,腫瘤大,不單難以切除,手術風險高,且要切除的肝臟面積可能很大,考慮更多;一旦腫瘤擴散至血管、淋巴,以至其他器官,治療難度大增,復發率、生存率自然下降。現時,治療末期肝癌的標靶藥物,一個月療程至少要四五萬元,但只助延長壽命三至四個月。續命療程是否值得,對患者及其家人來說固然是兩難,然則,即使早早透過藥物來控制乙肝病情,又是否代表一勞永逸?廖家傑透露,有關乙肝藥物的研究,未來十年將有關鍵性的發展。
藥物終極目標:表面抗原轉陰
自1998年起,國際醫學界已經研發大量藥物如恩替卡偉、泰諾福韋等,有助大幅降低乙肝患者的病毒帶菌量(達至不可測水平),以及控制肝炎,減低演變成肝硬化及肝癌的機會。唯現時核苷酸類口服藥或干擾素針劑均未能完全將乙肝病毒清除,換言之,病人一旦停藥便可能會復發,較難斷尾。
「一日病人沒出現表面抗原轉陰(又稱S抗原轉陰),均表示乙肝病毒未徹底清除,目前暫無藥物能夠做到這點。即使干擾素注射令S抗原轉陰成功率亦只有5至7%,非常之低。未來三至五年,研究重點落於標靶藥物,目標是將S抗原轉陰率大幅提升,希望能永除後遺,當然,此治療基礎適用於非肝硬化或肝癌患者。」他補充。
DAA新口服藥有望根治丙肝
相比乙肝,近年醫學上較有突破性發展的卻為更致命的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V)。丙肝於香港並非主流肝炎,然而在中國內地則非常盛行,中港兩地聯繫頻繁,港人亦有必要提高警覺。現時全球約有1.85億人感染丙肝,中國感染率約為3%,香港約有0.16%。廖家傑指,據丙肝病情的自然發展史,每八個感染者中最後超過一半人會因併發症而死亡,可說比乙肝更致命。
針對丙肝病毒的聯合治療,以往常用的利巴韋林、干擾素及部分抗病毒藥物,療程長達一年,但只可達到56至88%的療效,而且副作用甚多。美國近年研發直接抗病毒活性的DAA口服小分子類藥物,只需約三個月治療,治癒率達至95%。「DAA類藥其實是標靶治療,其發明改變整個丙肝治療方向,再配合核苷酸(Sofosbuvir)類藥物的治療基礎,有效縮短治療周期,有望將病毒完全清除。」
醫療程序失當受感染
跟乙型肝炎一樣,丙肝病毒同樣經由血液或體液接觸而感染,但前者多由母嬰傳播,後者則多因共用針筒、輸血或進行醫療程序時器具消毒不足而受感染。廖家傑稱:「香港醫療衞生系統十分完善,因此丙肝感染率很低,但國內情況則較差,很多人在醫院輸血、點滴、打針,甚至拔牙時『中招』,昔日藥物療效較差,今後引進新藥應該可挽救不少人的性命。」
護肝補充劑效用未證實
雖然丙型肝炎現已研發出嶄新治療方法,然而,藥價並不相宜,要達至普及應用相信還需一段時間。說到底肝炎畢竟是種難纏的流行病,尤其乙肝更可潛伏體內四五十年才發病,不少患者或想到以飲食調理肝臟健康,特別坊間有很多聲稱有效健肝的營養補充劑,其護肝功效又有否根據?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生命科學及科技學院課程主任魏凱怡指,部分產品聲稱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有助對抗破壞肝臟的細胞。「其實身體本身已有這些蛋白酶來對抗游離基,保護細胞組織,但蛋白酶經腸道消化後身體是否再能吸收、產生同樣的好處,這是疑問;其次,即使成功吸收的蛋白酶又是否可以『返回』肝臟產生作用?理論上,蛋白酶是蛋白質,經進食消化後會被分解成胺基酸,功用已與SOD不盡相同。」她指,市面上暫時看不到有補充劑經研究證實針對肝臟健康具有明顯的益處。
護肝飲食
魏凱怡表示,目前醫學界沒有研究指有任何一種營養素,能夠特別強化肝臟健康,反而針對肝臟不同功能,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或有助減輕肝臟負荷,更助護肝。
a.肝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排毒或分解有害物質,所以平日減少攝取酒精、服藥,及進食含添加劑的加工食品,有助減輕其工作量;
b.肝臟亦負責消化碳水化合物、脂肪及糖分等,經常吃高脂、高糖食物,又缺乏運動,多餘的糖分會轉化成脂肪積聚於血液或肝臟中。
c.每餐吃七成飽,可減輕腸胃及肝臟的負荷,尤其夜間肝臟要進行排毒,故晚上更應避免吃得過飽。
d.多吃含有抗氧化物質的新鮮蔬菜水果,可提升整體機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