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薯仔防糖尿
孩子不宜多吃

[2015-02-04]

誰能告訴我薯仔,又叫做馬鈴薯,究竟是糧食還是蔬菜呢?在糧食匱乏的年代,蒸幾個薯仔充饑是常有的事,可一盤青椒薯仔絲上桌又是一道美味佳餚。這個看似不起眼兒的薯仔,可以改善膳食結構,增強人民體質;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誰能告訴我薯仔,又叫做馬鈴薯,究竟是糧食還是蔬菜呢?在糧食匱乏的年代,蒸幾個薯仔充饑是常有的事,可一盤青椒薯仔絲上桌又是一道美味佳餚。這個看似不起眼兒的薯仔,可以改善膳食結構,增強人民體質;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薯仔粉有貯藏時間長的特性,同時,它也是預防糖尿病等慢病的食品。現在的中國大陸把薯仔推崇為主糧,使薯仔的種植面積、單產水準、總產量和主糧化產品在薯仔總消費量中的比重均有顯著提升,讓薯仔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中國第四大主糧作物,預計2020年50%以上的薯仔將作為主糧消費。

薯仔主糧化戰略就是把薯仔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把薯仔發展成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因為薯仔有著自己的獨特性,一是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薯仔全粉儲藏時間更長,在常溫下可貯存15年以上,一些國家把薯仔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二是薯仔富含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有利於控制體重增長、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薯仔,又名土豆或馬鈴薯,而馬鈴薯這個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誌食貨》。中國東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鑒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通用名 — 馬鈴薯。(本文將之稱為薯仔)

薯仔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安第斯山脈3800米之上的的喀喀湖區可能是最早栽培薯仔的地方。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在的的喀喀湖區附近安營紮寨,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是他們最早發現並食用了野生的薯仔。

16世紀中期,薯仔被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發現,薯仔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等。從此,薯仔被視為食物那樣廣受農民歡迎,從而進行大面積種植。17世紀時,薯仔傳入中國,並且很快在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

時至今天,薯仔在中國的主產區是西南、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截至2012年,中國薯仔種植面積7815萬畝,總產量8154萬噸,位居世界首位。但中國薯種產量較低、退化嚴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中國馬鈴薯平均單產僅為0.93噸/畝,而歐美發達國家平均單產2.33噸至2.87噸/畝,差距較大。

薯仔的營養成分豐富,100克馬鈴薯中含能量318千焦耳,9%至20%的碳水化合物,1.5%至2.3%的蛋白質,脂肪含量低,只有0.1%至1.1%。除含有豐富的鉀外,還含有鈣、磷、鐵、碘等礦物質,胡蘿蔔素、B族等維他命的含量也比較豐富。

薯仔的做法很多,各種做法都有,五花八門,炒薯仔絲、薯仔泥、薯仔餅、炸薯條、紅燒薯仔、薯仔燉菜、烤薯仔片等,還有用薯仔來做包子餡的。薯仔吃法很多,但食用時要注意。吃薯仔要去皮吃,有芽眼的地方一定要挖去,以免中毒;切好的薯仔絲或片不能長時間浸泡,泡太久會造成水溶性維他命等營養流失;不要買皮的顏色發青和發芽的薯仔,以免龍葵素中毒。

除了薯仔外,薯類還包括甘薯(又稱紅薯、白薯、山芋、地瓜等)、木薯(又稱樹薯、木番薯)和芋薯(芋頭、山藥)等。有研究建議,我們應該適當增加薯類攝入,每周吃5次左右,每次攝入50g至100g。

在烹調方式方面,建議薯類最好用蒸、煮、烤的方式,可以保留較多的營養素。儘量少用油炸方式,從而減少食物中油和鹽的含量。同時指出,由於薯類蛋白質含量偏低,兒童長期過多食用,會對其生長發育不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