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置業頻道
 
 
           
 
 
 
 
 
 
經濟差罪不在關稅 學者:買樓發達天荒夜譚 2025 / 04 / 24 

大選臨近,各個政黨候選人都挺身而出,號稱可以對付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大計,又把加拿大現時的經濟頹勢歸咎於關稅政策時,多倫多大學士嘉堡校區(UTSC)地理經濟學教授John Miron卻冷靜拆局:「其實我們的問題,早在自己身上種下了因。」他指出,加國早在1980年代放棄保護本地工業、全面擁抱自由貿易,才是導致產業空心化、生產力低落的元兇。
而我們華人一般認為「買樓致富」,Miron更加一語道破,「買樓並不能致富,應該說買樓等於迫自己儲蓄。」他提醒,房價雖然升,但跑不贏通脹,在現今高利率時代,投機買樓的風險遠遠高於想像,與其搏反彈,不如視為長期儲蓄工具。
Miron更指出,真正的樓市危機是年青世代對未來收入沒有信心。近半數年輕人根本不相信五年內能夠置業,這種心理崩塌,遠比樓價下跌更具殺傷力。
投資房產不是發達大計 只是「強制儲蓄」
在面對高房價、利率仍高企的情況下,是否入市仍是許多民眾關心的議題。對此,Miron語出驚人:「不要再以為買樓會發達,這個時代已經過去。」
「從歷史數據來看,加拿大自1950年代以來,房價平均每年升幅約4%。但同期通脹往往在4%至5%左右,實質升幅有限。以一百萬加元買入房產,20年後可能漲值至220萬左右,但實際購買力未必變得更好。」他指出,自住物業更像是一種「強迫儲蓄」機制——透過還貸,令屋主被動儲蓄,而非快速增值的投資工具。
對於一些在高位入市現時「負資產」的業主是否應止蝕賣樓,Miron建議:「除非你面對緊急財務困難,否則賣樓搬去租樓,不見得是聰明之舉。」
他分享,自己見過少數人因失業或健康等問題被迫賣樓,轉住出租單位,但若出於市場預期作投機性買賣,風險遠高於回報。「市場是否會回升,沒人能準確預測,與其博反彈,不如當係長遠儲蓄。」
年青一代失去置業信心或影響整個社會
Miron特別提醒,樓市受「收入預期」影響甚深。「如果年輕人對未來五至十年的收入前景感到悲觀,他們就不會再嘗試儲錢上車。」他指出,1991年經濟衰退後,加拿大多個城市的樓價曾大跌20%至30%,與此同時,收入停滯令置業意欲大減。
Miron舉出了2023年加拿大按揭與房屋公司(CMHC)調查,35歲以下首次置業者中,逾47%對未來五年內可達成置業目標感到「極度懷疑」,主因包括樓價、儲蓄困難與收入不穩。Miron指出:「這種心理上的絕望,比任何實質指數下跌都更具殺傷力。」
「這不僅是一個樓市問題,而是一個世代信心問題。」Miron補充:「如果越來越多年輕人覺得一生都無望擁有一間屋,這對整個社會都不是好事。」他警告,若更多年輕人認定自己永遠無法置業,可能會動搖整個中產階級的社會結構,對國家長遠發展構成風險。
人均產出多年下滑問題非一朝一夕
在高利率與不明朗國際局勢交織下,不少加國居民疑問:「現在經濟是否已步入衰退谷底?還是未見最壞?」Miron認為:「加拿大經濟雖未處於崩潰狀態,但潛藏的結構性問題,值得警惕。」
Miron指出,加拿大的勞動生產力已連續多年下滑。「我們的人口增長主要來自移民,但國民生產總值(GDP)未能與人口同步增長,導致人均產出下降。這不是一時的經濟循環問題,而是長期趨勢。」Miron引用加拿大統計局數據,自2018年起,加拿大的人均GDP實質增長每年平均不足0.5%,遠低於2000至2010年間的平均年增長1.7%。
Miron直指:「這並非最近幾年才出現的情況,可以追溯至十多年前,甚至近60年來都未見有系統性提升。」
他表示,加拿大經濟的表面增長掩蓋了深層問題。「我們的勞動人口數量增加了,但每個人產出的經濟價值卻沒有提高,這代表我們的生產力在下降。」
華府政策雖混亂但值得加國借鏡
美國總統特朗普主張保護主義政策,掀起一連串關稅戰爭、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Miron表示:「雖然關稅政策上混亂,但其想法即是建立更具『國家性』的經濟模式,我認為加拿大應認真參考。」
他指出,加拿大自1980年代開始轉型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逐步放棄保護本國工業。「我們經濟的脆弱,並非始於美國加徵關稅,而是我們自己多年來的產業政策轉變。」
Miron回顧加國自1980年代以來的經濟政策轉向。「早年政府積極保護本地產業,像Northern Telecom、Stelco、Inco等工業巨頭支撐著本國經濟。」然而,隨著《汽車貿易協定》(Auto Pact)以及1989年《加美自由貿易協議》(FTA)及其後《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落實,本地工業面對外資與外包競爭,陸續倒閉或遷出本國。
「Northern Telecom消失了,Stelco、Dofasco都被併購或削弱。加拿大的重工業根基已不復存在。」Miron直言,全球化令各國經濟愈趨國際化,資本流動迅速,導致國家難以控制本地工業配置。「曾經舉足輕重的國企和本土大企業,今日都已經消失或被併購。我們失去了自己掌握的生產力量,取而代之的是全球資本主導下的外向型經濟。」
他補充,全球化導致資金流動,國家政府逐漸喪失對產業發展的控制權,這也是為何加拿大遲遲無法建立起穩定的產業鏈與持續創新能力。
Miron提到:「你看看美國,有完整的州際公路網(Interstate Highway),無論東西南北都可以高速連接;但加拿大從巴里(Barrie)以北直至草原地區,基本沒有合適的公路系統連接東西。」
他舉例指,加國地理限制本身亦影響經濟整合。「沒有完善的橫向基建,高速公路系統無法連接東西部,導致加拿大西部與美國西部、加拿大東部與美國東部各自建立貿易關係,整個加拿大形同兩個東西獨立的經濟體。」他認為,若加國要重建本地工業或增強內部經濟,基建將是關鍵。

 
相 關 文 章
[金頁專題] 經濟差罪不在關稅 學者:買樓發達天荒夜譚 (2025 / 04 / 24)
[金頁專題] 歷史建築活化成十二單位柏文 喬治鎮前郵政大樓售3,500,000萬 (2025 / 04 / 24)
[金頁專題] Downsview機場停飛解放Condo高度限制 Wlison站停車場改建成五幢公寓容納2000戶 (2025 / 04 / 24)
[金頁特寫] 買錯屋毀一生? 多倫多置業「中招」實錄 (2025 / 04 / 24)
[金頁專題] 北方長者柏文似住郵輪 1600呎平萬錦50萬 (2025 / 04 / 17)
 
 
     
 
 
 
 
 
 
  地產特寫     置業資訊
 
  時事話題 | 金頁專題 | 新盤面面觀 | 商場透視 | 金頁特寫
   
  地產字典 | 網上資訊 | 家居保險 | 置業概覽 | 市場脈搏
  安居指南     經紀索引
 
  命轉乾坤 | 法律講場 | 登堂入室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廣告刊登     幫 助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Ming Pao Daily News Web Channel Series - Gold Property Channel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Tel.: (416) 321-0088         Fax: (416) 321-9663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