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天大樓比比皆是的多倫多市中心,追尋一處見證百年歷史的建築並不容易。位於湖濱的史丹利兵營(Stanley Barracks)除了擁有濃厚歷史背景之外,還有不少猛鬼故事。這座建於1841年的地標建築,曾是軍事要塞,如今則以全新的姿態靜候下一位租戶。
史丹利軍營以月租$32,975,加上13,190平方英尺的主建築面積和6,595平方英尺的地下室空間,這樣的條件在多倫多房地產市場可謂難得一見。不論是文化創意機構、體驗式零售,還是特色餐廳,史丹利兵營都為租戶提供了營商佳機。
史丹利兵營區域曾成臨時停屍間
這片區域的歷史不僅僅是軍事設施,還包含了多倫多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場災難。1949年有著「湖泊女王」之稱的諾羅尼克號(Noronic)發生不明原因的大火。
這艘停泊於多倫多湖濱的豪華客船在深夜突發火災,熊熊烈焰迅速吞噬整艘船,造成119人不幸罹難。當時的新聞是這樣描述人們逃生的過程「有人沿著舷梯匆忙撤離,有人攀著繩索或梯子艱難逃生,還有人不顧一切地翻越欄桿跳入冰冷的港口水域,甚至從船艙的窗戶直接跳出。」火光沖天,照亮了整個湖濱地區,連幾英里外的居民都能清楚目睹這場悲劇。倖存者在事後形容那場火災彷彿「瀑布般的火焰傾瀉而下,瞬間吞沒了整艘船。」
那一晚,官員們很快意識到城市的太平間無法容納如此多的罹難者。市首席驗屍官隨即聯繫加拿大國際展覽會(CNE)總經理,緊急請求提供一處臨時停屍間。史丹利兵營數步之隔的園藝大樓便在這場危機中被徵用,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臨時遺體安置中心。
園藝大樓內外一片忙碌,猶如展會高峰時的熱鬧景象,但此刻的繁忙卻承載著悲痛。遇難者的遺體從諾羅尼克號被陸續轉移至此,殯葬人員用噴槍進行防腐處理,醫生、牙醫與放射科醫生組成的團隊則全力展開身份辨識工作。每一具遺體都被仔細編目,這項龐大的任務耗費了整整五個月才完成。期間,不少死者的親友從美國和其他地區趕來園藝大樓,焦急尋找失散的親人並認領遺體。
最終在1954年,加拿大輪船公司被法庭裁定賠償,共向669名諾羅尼克號的倖存者及罹難者家屬支付總額2,150,000元,以彌補這場災難帶來的巨大損失。
在災難發生50週年的時候,為了紀念這段沉痛的歷史,安大略遺產信託基金於多倫多湖濱豎立了一塊紀念牌匾,提醒世人不忘那場影響深遠的悲劇。
災難過後變猛鬼軍營
災難過後,史丹利兵營逐漸被靈異傳說包圍。有人目擊到一個名叫珍妮的小女孩,在營房內獨自徘徊,低聲喃喃著尋找她的貓。而她的父親則在營地附近,永遠在尋找失蹤的女兒。
地下室也被傳是靈異活動的熱點。有兩個幽靈,名叫Bob和Dave,據說性格火爆且敵對,時常發出奇怪的聲音,甚至恐嚇其他靈體和訪客。當地人還提到,在軍營用作餐廳時期的工作人員經常發現物品無故移動,比如餐具掉落或食材莫名被擺放到奇怪的位置,這些怪異現象至今都無人可解釋。
史丹利軍營的前世今生
史丹利兵營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中期,當時它是新堡軍事設施的一部分。這座由石灰石建成的建築群由皇家工程師設計,內含軍官營房、士兵宿舍、醫院、馬廄及其他輔助設施,整個建築群都圍繞著一座閱兵廣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史丹利兵營被用作加拿大武裝部隊的招募和訓練基地,甚至還關押過被視為「敵對勢力」的東歐新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軍營被用作緊急公共住宅和CNE展覽之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史丹利兵營逐漸從軍事用途轉型,見證了城市的變遷。到了20世紀中葉,其他軍事建築相繼拆除,唯有史丹利兵營得以保留,成為多倫多城市發展與歷史記憶的交匯點。
平租營商一流
如今,史丹利兵營以其寬敞的空間與歷史背景,為各種現代用途提供了可能。建築面積達13,190平方英尺,另有6,595平方英尺的地下室,這樣的規模為沉浸式展覽、體驗式餐廳、創意辦公室等項目提供了理想場地。
地理位置的優勢更為這座建築增色不少。毗鄰 BMO Field、Budweiser Stage、Hotel X 和 Enercare Center 等多倫多知名景點,這裡無疑是一個能吸引大量客流的熱點。房地產經紀人指出,史丹利兵營適合於酒店、商業活動或其他多功能用途,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地產項目。
更重要的是,租金價格相對於多倫多市中心其他商業空間顯得親民。每平方英尺僅30美元的租金,換算為每月約32,975元,地下室無需額外支付租金。這樣的條件使得這座建築成為租戶的理想選擇,特別是對那些尋求結合歷史與現代的商業機構而言。